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教育 >> 动态 >> 从沉迷到认知: 网游教育须培养 >> 阅读

从沉迷到认知: 网游教育须培养“游戏力”

2017-08-09 15:21 作者: 俞菀 余靖静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手游“精灵宝可梦Go”风靡新加坡 邓智炜摄

青少年沉迷网游导致极端事件近期接连出现,引发舆论口诛笔伐。一方面,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游戏市场最大国,游戏行业蒸蒸日上,虚拟经济疯狂吸金;另一方面,学校、家长视游戏为“洪水猛兽”,担心孩子被游戏摧毁。实践证明,防治沉迷网游的办法,是疏不是堵。

游戏引发的焦虑

最新发布的《中国手机游戏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手游用户规模达5.23亿人,市场规模783.2亿元,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不少手游玩家是未成年人。今年6月,杭州一名13岁男孩因为玩《王者荣耀》被家长训斥几句后跳了楼,引发强烈社会反响。不少家长吐槽,自己每天都在和手机游戏“争夺”孩子。

“简直可以用‘废寝忘食’来形容”“吃饭、上厕所、坐车,一点点时间都舍不得放下手机。”家长抱怨,有孩子用家长的手机玩游戏花掉4万多元,还有孩子长时间玩手机,得了颈椎病……

尽管游戏开发企业是逐利的,但还是应该为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做点什么。7月4日,腾讯表示以《王者荣耀》游戏为试点,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录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

“不管这方面对腾讯是不是有业务冲击,我觉得从长远来看,应该要做的事情还是要做的。”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说。

“我比很多家长更痛恨孩子沉迷手机的样子,那种专注、那种迷恋、那种爱慕、那种笑逐颜开……”杭州夏衍中学教师蒋潇潇在朋友圈发文写道。

也有舆论认为,解决根本问题还要靠教育。当孩子沉迷游戏的时候,家长、学校、老师,是否有勇气承认自己的教育存在缺失?

沉迷游戏并非不可救药

蒋潇潇说:“我现在不能以丝毫的恶意来揣测我们的孩子。当孩子泪流满面地说‘老师我控制不住自己,我不敢告诉父母,怎么办老师’的那一刻,我感觉心被扎了。”

部分家长和教师对沉迷游戏的孩子束手无策,甚至把一些游戏比喻为精神鸦片,觉得孩子一旦“上瘾”,好像就只有电击治疗这一条路了。

有专家提出,应慎用“成瘾”的说法。医学界对“成瘾”的界定需要依照固定的临床表现:一是当事人对特定物质的使用量不断增加;二是使用中得到愉快的体验;三是使用中明知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主要是生理上的)还持续使用;四是使用这个物质,成为当事人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陈致宇说,大部分沉迷游戏的成年人和孩子,并没有达到“上瘾”的指标,作为一种“病态”的医学根据不足。

“实际上,沉迷游戏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陈致宇说,“玩游戏,本质上是一种多巴胺的释放,能产生快乐。沉迷游戏的人,可能缺少通过其他方法获取快乐的能力。”

国家二级作家、浙江少年作家导师团导师涂国文说,手游风靡现象背后,要看到青少年的这些心理状态:一是孤独感。父母忙碌,手机成了重要玩伴。二是刺激感。拿着手机,好像分分钟能上山打老虎,下海屠蛟龙。三是成就感。玩游戏不仅可以逃避现实,更能从中找回失落的自尊心。

“在我读大学的年代,‘红色警报’‘星际争霸’等网络游戏就引起过媒体的关注和教育界的讨论。只不过在移动终端和移动支付的基础上,现在的手游更具诱惑力。”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健说。

当大量舆论抨击游戏祸害青少年时,杭州第二中学2017年应届毕业生傅浩东的一篇反思性作文,把思维转向了另一片视野——“王者鸦片”的背后,是“全民无聊”的狂欢。

这名刚刚考上浙江大学的“95后”犀利地认为:当家庭和社会中的精神生活不够充实,这个时候,游戏里平等的规则和现实社交的引入,以及一系列为适应基本人性而作的设定,满足了我们对成功的需求,对人际交往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满足我们对娱乐的需求,对精神的消费。

培养孩子的“游戏力”

为什么游戏能在带来快乐的同时,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还兼具认知功能?尽管这种认知有失正统甚至可能误人子弟,却不妨碍“游戏”成为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的关键词。

不少专家认为,在担忧孩子被游戏摧毁心智的舆论影响下,游戏的工具属性被忽略了。实际上,游戏可以成为当下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之一。

曾担任5年中学教师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师伍肖说,现在的中小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游戏本来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从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来看,他们喜欢竞技性游戏,希望在团队和集体中受到关注,有的孩子会因为同学朋友都在玩而跟风。

玩游戏可以,关键是怎么玩?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沉迷游戏的案例背后,大都有一段糟糕的亲子关系。不是“缺爱”就是“溺爱”。鼓励家长加入孩子的世界,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游戏,健康参与游戏,通过培养“游戏力”来化解现实中的矛盾,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比如,家长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你能够在游戏里占领那么多城池,带领团队打赢一场艰难的战役,那么是不是可以用同样的方式,争取到一个讨厌你的同学的友谊,在你本不擅长的科目上完成一次逆袭?

“我们发现,因为沉迷游戏而被家长带来矫正行为习惯的孩子,最大的共同问题是缺乏其他爱好,人际交流能力差。”陈致宇说,“而我们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鼓励他们参加更多的团队游戏,领导力、参与力、配合力、执行力,都是在游戏中养成和体现的。”

美国未来学家简·麦戈尼格尔在《游戏改变世界:游戏化如何让现实变得更美好》一书中说,游戏是人类的天性,游戏击中了人类幸福的核心。通过特别的“游戏设计”,可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令人愉悦的奖励、刺激性的挑战和宏大的胜利。

当然,要极力避免现实和理想的状态越来越远,从虚拟世界寻找自信的情况。正如“知乎”网民王达所说,你在游戏里大杀特杀的时候,你的同学可能已经在考场、职场“超神”。从游戏中获得安逸、快感的代价,不应该是现实世界里自我发展的机会、窗口。( 半月谈记者 俞菀 余靖静)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