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潜规则何以还在潜,谨防其酿成社 >> 阅读

专题报道:潜规则何以还在潜,谨防其酿成社会病

2016-09-25 19:21 作者:王海征 李兴文 娄辰 等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潜规则何以还在“潜”

■ 半月谈记者

潜规则需要土壤,考察经济社会生活中潜规则较为盛行的领域,往往是权力约束不健全、规则执行不到位、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领域。有人或许喜欢潜规则,他可以在其中左右逢源,攫取额外利益,但在潜规则中,最终没有受益者。

半月谈新媒体中心最近进行了一项关于潜规则的“微调查”,在回答“你觉得现实生活中,潜规则多吗?”这个问题时,3330人(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77%)认为“太多啦”,仅有323人(7%)认为“不多”,还有665人(16%)表示“不太了解”。

“潜规则没有文字形式的载体,得不到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得不到公共传播媒介的支持,在社会组织和公共生活中没有正式的地位。但是,它在一些领域和方面又确实存在着,发挥着作用。”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力说。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认为,潜规则的出现,无非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没有显规则,只能靠潜规则支配约束人们的行为。在我国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的时候,这种情况比较多,现在越来越少。不排除过去的一些潜规则,会有一定惯性。

第二,存在显规则,但不合理,现实理性让人们选择潜规则。这同第一种情况相似,总体上很少,而且处于不断下降状态。

第三,显规则比较完善,有些人为了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谋取私利,故意放弃显规则,选择潜规则。这是当前潜规则的主体。

在半月谈新媒体中心进行的“微调查”中,受访者在回答“很多人都想钻规则的空子,您认为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时,认同度最高的答案是“钻空子的人总是占便宜,又很少受到惩罚”(28%),其次是“规则往往行不通,或者成本很高”(24%)。

朱力认为,开始只是个别人、少数人采取某些越轨手段获取了利益,但没有受到严厉的惩罚,没有付出极高的代价,这便刺激行动者重复这类行动。而这些人的“成功”,又在行动者周围的人中间产生了“榜样”效应和带动效应,吸引着其他人采用这一特殊的路径来行动。

“当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类行为采取认同的态度,并形成某些默认的游戏规则时,潜规则在一定范围就形成了。潜规则一旦形成,按潜规则办事的人就会增多,一些不愿意行潜规则的人也无力反抗。”朱力说。

潜规则的产生有多种原因,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权力滥用。王忠武说,潜规则的背后,常常都有权力滥用的影子。这个权力未必很大,有的甚至非常小,但只要约束不到位,就容易滋生各种潜规则。

比如驾校的教练,手里只是掌握了让谁多练习一会儿、让谁先预约考试的权力,但如果没有约束,潜规则就产生了;又如一些部门窗口的办事员,他可以把你的材料立即交办,也可以压十天半个月,这种权力不受约束,潜规则也容易产生。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比如医疗、教育,由于优质资源稀缺,分布又不均衡,如果权力再不受约束,潜规则就会滋生。

在半月谈新媒体中心进行的“微调查”中,受访者在回答“您办事的时候,是先想到按规定走程序,还是先想到找熟人走捷径?”这一问题时,明确表示“按规定走程序”的有46%,有25%的受访者表示“找熟人”,还有29%的受访者要“看情况”。

专家表示,除了与权力滥用相关的潜规则,还有一类潜规则源于环境和秩序的糟糕,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比如,做工程的,看见别人偷工减料一样交差,自己何乐而不为;开饭馆的,看见别人用地沟油却卖一样的价格,也没“出事”,心里就可能失衡……

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院长王东林说,遇到潜规则,其实每个人都是弱势群体。

在应对潜规则的过程中,个人不仅付出了时间、精力和财物,还牺牲了自己的尊严。然而由于潜规则是“潜”的,有很大的弹性、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潜规则存在的这些方面,社会运行就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成本,因此将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用法治和道德破除潜规则

■ 半月谈记者

潜规则,人们已经受够了!在半月谈新媒体中心进行的关于潜规则“微调查”中,受访者在回答“您对身边的潜规则持怎样的态度?”这一问题时,65%的人明确表示“反对,不应该这样”。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反腐倡廉、“反四风”、落实八项规定、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等,潜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抑制,但离较为理想的状态还有差距。那么怎样才能破除潜规则,消除潜规则的影响?本文邀请了多位专家共同对话研讨。

主持人: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规则,而是规则很容易被权力突破。这是潜规则滋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应该怎么办?

王忠武(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我认为首先要加强对权力、特别是公权力的约束。让凡是有权力的地方,都有有效的监督,把权力都关进制度的笼子。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破除潜规则要清除潜规则滋生的制度土壤,比如一些政府部门行政审批多,而且“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一些群众找关系、送红包才能办成事。破除这些潜规则要靠进一步简政放权,靠全面深化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防止“政府的手伸得太长”,防止权力寻租。其实这些工作不少行业和地方都已经在开展,只是还需要不断深入推进。

麻智辉(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目前,相关部门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反腐力度比较大,对权力的约束逐渐加强,但对医院、学校等某些行业和部门还需要加大监管的力度。

主持人:提高违反规则的成本是否也十分重要?

李善峰(山东省社科院省情研究院院长):一个人通过运用潜规则获得利益,如果没有什么成本,那么必然会有更多的人效仿,潜规则就随之盛行,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要根除这种现象,必须提升违反规则的成本,让突破规则底线的人受到严惩。应该对不遵守规则的人严厉打击,让其付出足够的代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要完善市场规则,鼓励公平竞争,让诚实劳动、勇于创新者获利,让投机取巧、坑蒙拐骗者寸步难行。

夏学銮:许多发达国家,人们的规则意识普遍较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旦违规、哪怕是极轻微的违规,后果也很严重。比如在瑞士,乘坐火车或公交车,无票或买短途票乘长途车,会收到高额罚单;若未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乱停车阻碍他人出行,这些“小恶”累积到一定程度,会被邻居视为“没有信守保持良好居住秩序的约定”,有可能被房东扫地出门,再想租到房也困难重重。

主持人:一些规则执行得不好,是不是也有规则自身的问题?

崔效辉(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是的。比如少数地方政府部门,有时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他们制定的规则常常倾向自己,对自己最有利,这样的话,民众就不会真正认同并尊重规则。所以,有的规则执行得不好。解决的办法是,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让利益各方充分参与讨论,保证规则的公正、公平。

朱力(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还有少数规则是立意太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坚持。这种规则看似无比正确,很有道德水准,但容易被束之高阁。这个时候,潜规则就可能会取而代之。

主持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是否也对破除潜规则带来考验?

崔效辉:传统社会,我们对待人际关系采取的是差别原则,即根据交往对象与我们关系的远近,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现象,越是在熟人社会,表现越突出。比如,在中小城市,“有人好办事”的心态比大城市更普遍。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讲求的是无差别原则——我对每个人的关系都是一样的,是一种无差别、平等的、契约的原则。在社会转型期,就需要人们在行为方式、习惯、心理和文化上进行一个深刻转型,还要相关制度建设予以配合和支持,显然不是轻而易举的。

邹宇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现代社会每个人的交往对象急剧增多,交往方式变得短、频、快。比如,现在的日常生活里,一天之内可能会同时遇见小区保安、出租车司机、卖菜的小贩、超市的售货员、房产商或房产中介、推销员等等角色,这些人之间相互都不熟悉,流动性又很大,他们不用担心在熟人社会里失信行为带来的后果,而新的惩治失信的体系又尚未完善。这也是当下一些领域潜规则滋生的重要原因。

夏学銮:应对这种考验,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制度体系,这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律是最大、也是最基本的规则,必须要坚决守住法律的底线,只要违法就一定受到相应的惩处。另外,诚信体系的建设也十分关键。在美国,人一出生就会有一个社会安全号码,这个号码将跟随终身,他的所有信用记录都与此相连。如果有人不按规则行事,被记录在案,那么他在求职、贷款、租房等方方面面都将受到制约。我国目前也在加快建设并完善诚信体系,希望它尽快并更好地发挥效力。

主持人:在破除潜规则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崔效辉:政府需要带头守法、带头遵守契约,并且制定公平的规则。政府制定的规则是否公平、合理,在规则制定后是否能得到很好的遵守执行,都会得到实践的检验。政府的行为至为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民众的行为选择。

邹宇春:我们的调查显示,2015年,社会大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水平不断提升,这是利好信息。但是仍然要继续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反四风”、简政放权等能够进一步提升政府可信任品质的建设。

主持人:破除潜规则,我们每个人应尽什么责任?

夏学銮:“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心态”,让不少人对潜规则见怪不怪,甚至趋之若鹜,渐渐地这些人就失去了道德自律。破除潜规则必须要以道德的高线要求自己,自我约束。企业也是这样,只有每个企业都遵守规则,遵守职业道德,良好的市场环境才能真正建立起来,企业自身也才能最终受益。

崔效辉:不仅如此,我觉得大家还应勇敢站出来,对潜规则说不!说不的人越多,潜规则就越没有市场。

(专题采写:李兴文 娄辰 裘立华 王军伟 邱冰清 邬慧颖)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