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室操戈”现象背后
——“小宿舍里的大文明”系列调查(中篇)
开学伊始,很多大一新生在对大学生活憧憬的同时,也为分宿舍而发愁。一些新生表示,希望找性格温和、志趣相投、背景类似的同学做舍友。近年来,复旦投毒案、清华铊中毒等高校宿舍恶性案件的发生,使“室友”在一些人心目中成为需要警惕的对象。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家庭、不同性格的大学新生汇集在一方狭小空间,各种矛盾冲突也不可避免会发生。
没有血缘的“亲情探险”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的小刘(化名)去年5月与室友小叶(化名)因为交电费问题打了一架。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电费本来应是寝室每个人平摊,但小叶觉得自己在寝室待的时间少,不愿意交。”小刘说,当时是晚上,他们先是争吵,后来就动手打了起来。
在小刘看来,交电费问题不过是导火索,平时在寝室的一些小矛盾使两人积怨已久。“比如,晚上很晚了,大家都要睡觉,小叶还在打游戏;大家都参与搞卫生,他经常不参加……”
大学宿舍像一个小家庭,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没有血缘的亲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毕业多年后,回忆起大学宿舍生活总是美好而令人向往;但在当时,往往有一两个看不顺眼的舍友。
南京师范大学的舍管阿姨张琳回忆起一件小事,至今觉得后怕。
“一次,一个女生找过来,哭哭啼啼的,情绪很激动,嘴里一直说‘我要学马加爵,把她杀了’,吓了我一跳。”张琳安慰了2个小时,才把这个女生的情绪平复下来。原来,这个女生订的报纸被一个舍友扔了。再一打听,两人平时就有矛盾,都是打扫卫生、睡觉太迟这样的小事,这次是一个总爆发。
“安抚情绪只能治标,解决矛盾才能治本。”张琳多次和辅导员协调,每天检查时要重点关注这个宿舍,主动找两人谈心,一一化解了心结。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大学宿舍里出现的问题令人担心:冬天睡在温暖的被窝,却被人浇了一盆冷水;在阳台晾衣服,一转身却发现门被反锁;放在桌上的私人物品,莫名被扔到楼道……这些事说起来不大,但不及时处理,极易造成矛盾激化,酿成悲剧。
在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卢泽鑫看来,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纷争不断,甚至大打出手,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学生缺少处理生活琐事的能力,有些人把在家的一些坏习惯、坏脾气带到了宿舍。
独生子女的“成长阵痛”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的在上大学前没有在校住宿经历。从家里的“小皇帝”到宿舍的普通一员,90后、95后正面临成长的阵痛。
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团委书记胡琳说,大学宿舍内的矛盾和冲突很常见。首先是因为作息规律不同,一个宿舍内,有的要看书,有的要打游戏,有的要休息,有的要听歌等。第二是因为性格冲突,内向的孩子可能会觉得外向活泼的孩子太吵。第三,有的学生本身存在心理障碍,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尤其到了大四,学生们面临考研、就业等压力,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上学期,一个大二学生提出要调宿舍,我感到很意外,因为这个宿舍一直没出啥问题。”南京师范大学东区04栋宿管员田薇告诉记者,通过谈心,她发现这个女生有点自卑,心理压力很大。“我多次鼓励她和舍友敞开心扉。这个学期以来,她就说不需要调宿舍了,因为和舍友谈开了,大家都支持她,让她感觉很温暖。”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青认为,大学宿舍恶性事件背后,与中小学应试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很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而到了大学,学生要过集体生活,这时候要考验他们的自理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但这些能力,在以前的培养过程中并没有重视,到了大学,问题都暴露出来了。”王晓青说。
采访中,一些大学生抱怨,学校分配宿舍是“包办婚姻”,经常把一些合不来的人分到一个宿舍。但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处事务科科长张跃看来,冷静面对冲突、理性处理矛盾正是宿舍教育的应有之义。
“你在大学可以申请调宿舍,一旦走向社会怎么办?你能选择你的同事和领导吗?”张跃说。
“心灵孤岛”的同伴考验
西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向强介绍,该校2015年下半年接受咨询的学生中,因人际关系困扰来求助的学生约占40%。“实际比例远不止此,我们在咨询中发现,很多因其他问题来求助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也不太满意。”
大学阶段被称为学生的“心理断奶期”,几乎每个学生都面临着环境适应、情感困惑、学业就业压力等挑战,一旦情感调适失当,容易出现“心灵孤岛”现象,不仅给自身带来困扰,也往往会引发舍友间的冲突。
南京仙林大学城24小时青春热线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曹加平告诉记者,目前平均每天有四五个学生咨询,一般都是夜里打来电话。从咨询内容看,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是常见问题。
“我们经常要面对极端情况,电话里学生说要自杀。我们会评估他自杀的现实可能性有多大,通过沟通稳住情况,先处理紧急情况,然后找到学生,了解自杀原因,紧急干预,长期帮助。”曹加平说。
“看起来是大学出现的心理问题,其实早在青春期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志愿救援中心主任张纯说,父母和老师都应当懂点心理学,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亲昵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一般学生有心理问题,家庭教育大都有缺失。”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侯晓娟说,一些农村孩子从小是留守儿童,形成了自卑、敏感的心理特点。同时,农村孩子进入大学之前接触的东西很少,到了大学宿舍,别人在谈论一些新鲜事物和话题时,他们可能插不上嘴。此外,离异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心理问题,与人相处中更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
蔡元培先生曾说,学校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格教育,否则,就是教育的堕落,继之以人的堕落。“倘若大学生连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的方法以及基本的谦恭礼让都做不到;倘若学校和家庭连生活中与人相处的相关常识都不让孩子早早明了,那么,大学舍友相互伤害的闹剧就不会‘剧终’。”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说。(半月谈记者 凌军辉 王菲菲 沈洋)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