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30,来自湖北黄冈的货车司机张师傅已经赶到伊利潍坊工厂,正在库房缓缓停车。对驾驶经验丰富的张师傅来说,“考验”才刚刚开始……
“师傅,反光背心和安全帽带了吗?”库房保管老王走过来问道。
“哎呀,着急上路,忘准备了。”张师傅搓了搓手说。
“这是规定,没装备不能卸货。”老王摇摇头。
“你们大门口要防火帽,这里又要安全帽,我一个开车的司机,又不是来表演‘帽子戏法’的”,张师傅急切的语气中带有些许不满。
这时,正例行巡检的工厂负责人谢文均闻声,先去保管室倒了杯温水,又拿了一袋面包。“师傅,早上还没顾上吃饭吧,拿着,先垫垫肚子。跑了这么远的路,辛苦了。”谢文均边递边说。
在卸货平台,谢文均和张师傅聊了起来。原来,张师傅是第一次来工厂送货,人生地不熟,对规章制度不了解,为了送这趟货,他已经被拦下两次了,眼看终于把货按时送到,最后一步又被卡住了。
“我们卡车司机挣的都是辛苦钱,有时候等一天就为卸一车货”,张师傅的话让谢文均沉默了。
打破沉默的不是正在对话的两个人,而是路边护栏上的标语——“以服务为导向,精准满足客户需求,构建共赢生态圈”。打造共赢生态圈,物流运输是关键一环,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角落。
在协调完张师傅的这车货后,谢文均琢磨了一整天,还召集供应和物流的相关人员开会一起商量。谢文均说:“今天上午,我见到一位送货的司机师傅,因为戴安全帽的问题和库管人员争执起来,两个人说起来都有理,那到底问题出在哪呢?我想是出在我们身上。我们有没有把司机视为战略伙伴,有没有把司机视为潜在消费者,有没有给司机人格的尊重和作业的便利,有没有想方设法帮助司机确保货物安全准时送达?”
一场围绕“服务司机、打造共赢”的变革,悄然发生。
供应部在工厂装卸区旁开辟了司机休息区,不仅配备了座椅、饮水机、风扇,也在墙上贴有清晰的服务指引,标明洗手间在哪、餐厅怎么走。
在库房,常备反光背心、安全帽等物品,司机可以随取随用。“规定是为了司机的安全,不该是司机的麻烦。”库房于经理的话点明了转变。
“伊路达”小程序让司机提前登记信息,到厂扫码即入,再也不用跟门卫反复解释。入厂须知、装卸流程、服务指引通过H5直达供应商和司机,透明省心。
自从谢文均推动服务变革后,库房保管员总会在司机到厂时,主动递上一杯热水,道一声:“师傅,路上辛苦了。”这简单的心意,吹散了司机师傅的一路风尘,露出暖心的笑容。
“真不错!下次有货,我还往这儿送!”司机张师傅两个月后再来时如此说。临走时,库管老王笑着问:“这次还顺利吧?”张师傅笑着点头:“这效率,这服务!以后我的货都优先送这儿!”
一句“以后我的货都优先送这儿”,就是最高的褒奖。(伊利集团 马倩倩 作品说明:2025“AI共创,AI创新”创意传播大赛作品,使用AI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