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盛夏,蝉鸣裹挟着热浪席卷中原大地,河南伊利工厂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生产线上,小白袋160款供应全国特渠 “零食很忙” 的产品正源源不断地产出,凭借出色的口感和品质,它们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成为货架上的 “抢手货”。然而,当一箱箱承载着美味与期待的牛奶跨越山河,从冷链运输车驶向常温货架时,一场意料之外的挑战却悄然降临。
高温之下,冷链运输的0-10°C与常温售卖的30°C形成巨大温差,产品包装表面凝结出层层水珠,外包装箱在潮湿中变得疲软塌陷。起初,只是个别区域出现零星的湿箱、塌箱现象,但随着气温持续攀升,问题如星火燎原般迅速蔓延至全国。仓库里,堆叠的纸箱变得皱皱巴巴;货架上,商品的外包装湿漉漉的,不仅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美观,更让消费者的购买欲大打折扣。
“消费者的每一份期待,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当收到工厂计量工程师王召旭的市场走访反馈信息时,工厂负责人沈海清神色凝重,立即召集工厂各部门负责人紧急开会。会议室里,气氛紧张而严肃,沈海清目光坚定地扫视着在场众人:“质量风险和消费者不满意的地方,我们绝不能有!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于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难题较量的攻坚战正式打响。生产经理和供应经理临危受命,迅速牵头组建攻坚小组。他们将闲置办公室改造成临时 “模拟实验室”,这里没有专业的实验设备,团队成员从其他部门借来了加湿器;环境参数不达标,就一遍又一遍地调试、测量。闷热的房间里,汗水浸透了每个人的衣衫,但大家都全神贯注,紧盯仪器数据,记录着产品在不同湿度、不同时间下的变化情况。
经过无数次反复试验,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当环境湿度超过60%RH,短短2小时,产品表面就会产生大量冷凝水,尤其是外箱与外箱接触的地方,水珠汇聚成流,成为湿箱、塌箱的 “罪魁祸首”。找到了问题根源,可如何解决才是真正的难题。
团队率先尝试将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存放于常温库后发货,希望通过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温差来降低冷凝水的产生。这一举措确实让湿箱率有所下降,但单独运输的线路成本实在太高,而且远没有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程度。眼看着解决方案一个个被毙掉,团队成员们心急如焚。那段时间,会议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一次次头脑风暴,一轮轮方案研讨,却始终没有找到完美的解决办法。
然而,困境并没有击垮这支坚韧的团队。他们深知,消费者的信任容不得半点马虎,越是艰难,越要迎难而上。在一次激烈的讨论中,沈海清提出,既然避免不了要产生冷凝水,我们是不是可以给箱子增加一层“外衣”,既进一步隔离外箱间的温差又减少湿箱扩散的影响?
“小白袋外箱增加周转箱” 的创新方案脱颖而出。
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 增加周转箱意味着成本大幅上升。经过仔细核算,一个周转箱成本1.60元/ 个,单吨成本增加833元。但在 “成本” 与 “消费者满意度” 的天平上,沈海清没有丝毫犹豫:“消费者的信任无价,为了守护这份信任,再大的代价我们都值得付出!” 他的坚定决策,为团队注入了强大的信心。
供应经理周胜主动扛起了保障供货的重任。面对没有图纸、没有签样和标准的重重困难,他没有丝毫退缩。为获取准确的数据,他带着团队成员在生产现场反复测量纸箱高度与承压标准;为第一时间拿到标准样,他和质量经理李振祠毅然驱车100公里前往供应商生产现场。途中,却又遇到公务车意外抛锚,看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他们心急如焚,果断放弃车辆,选择打车继续前行。当他们风尘仆仆地赶到供应商处时,顾不上休息,立刻投入到工作中。最终,通过与市场部、研发部的线上协作,顺利完成了签样,并组织供应商连夜制模生产,确保了周转箱的按时供应。
当追加周转箱的产品再次踏上运往全国的旅程,团队成员们满怀期待又忐忑不安。不久,反馈如潮水般涌来 —— 湿箱问题彻底解决了!货架上,产品包装干爽整洁;消费者手中,拿到的是品质如初的美味牛奶。河南伊利工厂用创新与坚守,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与信赖。这场与高温的 “较量”,不仅是一次技术的突破,更彰显着河南伊利工厂团队为提升消费者体验全力以赴的决心与担当。而这看似是1.60元的“赔本买卖”,也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道路上宝贵的财富,激励着团队在追求卓越品质的征程中不断前行。(伊利集团 郑淑玲 作品说明:2025“AI共创,AI创新”创意传播大赛作品,使用AI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