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科技 >> 人工智能先行者们的思考 >> 阅读

人工智能先行者们的思考

2017-08-10 09:02 作者:王晓洁 周琳 等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郑雪婧
分享到:

时下,人工智能的层层浪潮正拍打着全球经济的堤岸,一大批中国公司弄潮而起,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版图的重要力量。其中,有老牌互联网公司,也有大量的创业企业。近日,半月谈记者广泛走访了一批中国人工智能公司,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人工智能走进春天

专注于语音识别的云知声CEO黄伟告诉半月谈记者,十几年前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时,选择人工智能方向还意味着坐上“冷板凳”,如今这样的爆发式增长想都不敢想。“现在不仅有大数据,有算法,还有超乎想象的芯片作为支撑,天时地利人和俱全。”黄伟说。

从事图像识别的旷视科技品牌与市场中心总经理谢忆楠介绍,公司2011年筹建时,创始人都不会提自己做的是人工智能,而称公司业务主要在人脸识别:“你提人工智能,不容易让人理解。”今天,旷视科技已经亮出了人工智能的招牌,引来大量投资和合作伙伴,2017年上半年收入已超去年全年,企业估值超过20亿元。依托独立研发的先进人脸识别技术,旷视科技已在全国范围协助警方破案1000余起。

新技术的“外套”

虽然人工智能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但一些企业也有苦恼。

“传统行业接受新技术比较慢,偏向选择老牌公司,哪怕他们水平不如我们。”图像识别公司云从科技战略规划部总监姚志强说,一些政府和企业招标时对投标公司的资质有要求,而资质与成立时间直接相关,导致创业企业难以中标。

行业标准滞后是另一大阻碍。姚志强表示,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图像识别行业,行业标准尚未建立,导致市场竞争不够规范,各地、各企业招投标都自有一套标准,让人无所适从。

地平线机器人技术政府事务总监贾志鹏告诉记者,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技术类似,是一种通用型技术,需要与传统产业深度结合,但是现在传统企业和人工智能公司往往缺乏必要的信任。如何推动双方合作,需要有关部门加以引导。

在人工智能领域,数据是算法的“粮食”,而人工智能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数据匮乏、数据质量不高且分散。

深耕医疗人工智能的碳云智能公司首席科学家李英睿表示,很多病例系统已经电子化了,但不少内容存在错漏。由于医疗资源紧张,一线医生难以应付额外工作,不得已快速填写病例,不一定能反映病人的完整情况。同时不同医院系统之间存在数据壁垒,数据无法互联互通,获取就更加不易。

人才的高原与高峰

不少被访企业感叹高端人才难觅,花钱也招不到人才。

“人工智能要应用到各行业,需要人才不仅懂技术、而且具有跨领域发展的潜力。”李英睿说。

不止一位人工智能企业创始人感叹,目前国内高校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水平相对滞后,对国际前沿缺乏把握;虽然涉足人工智能的企业非常多,但“高精尖”企业寥寥无几。“我们已经登上了青藏高原,但没有冲击珠峰的人。”人工智能资讯社交平台新智元创始人杨静这样形容。

地平线机器人创始人、CEO余凯说,美国的顶尖高校几乎都建成了颇具规模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国一时还难以企及。

但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曾多次乐观表示,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较好、基础扎实,今天人工智能研究论文的作者队伍中,华人的身影越来越突出,假以时日,华人在人工智能创新方面定可大放异彩。

播种希望正当时

李开复的乐观不止于此。他认为,相较发达国家,中国发展人工智能具备独特的优势。一方面,部分中国传统企业加速发展水平有限,人工智能一旦注入,将很快发挥明显作用,智能价值凸显;另一方面,大量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需借力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飞跃。

李开复称, 中国的人工智能公司在开拓本地市场方面相对轻车熟路,此前互联网领域的诸多创新都印证了这一点。自己等待人工智能的风口已有30年之久。未来10年,大量独角兽公司将诞生于人工智能领域。

李开复的期待,在今天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接近现实。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既对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设定了“三步走”目标,也在政府保障、社会资源支持、试点政策等方面作出了具体周密的部署。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规划为中国这片人工智能希望的田野降下一场酣畅的“及时雨”,活力迸发的人工智能大时代,相信不会止于今日先行者的梦想。(半月谈记者 王晓洁 周琳 马晓澄 王存福 付光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