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7月14日在维也纳达成历史性的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协议。这标志着历时13年的伊核谈判结束。如果这项协议最终促使伊核问题的解决,那么它不仅会成为和平利用核能与防止核扩散之间寻求平衡的一个范例,而且将对中东地区形势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可能逐步改变中东地区格局。
伊核问题全面协议是多赢协议
围绕着伊核问题的最后一轮有关全面协议的谈判持续了17天,先后错过了6月30日和7月7日两个谈判期限。7月13日24时,即第3个谈判截止期限前后,双方终于在对伊武器禁运、国际核查人员权限等棘手问题上达成妥协,扫清了全面协议谈判的最后障碍。
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包括一个主要文本和五个技术附件,涉及解除对伊朗制裁及行动计划、核技术合作、对协议实施的监控、对伊朗核能力的设限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草案等关键内容。
据报道,这项全面协议的部分要点包括:伊朗重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寻求、开发和获得任何核武器;成功落实全面协议将使伊朗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相关规定下完全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伊朗的核计划也将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其他签约国受到同样对待;伊朗将把离心机的数量削减三分之二,从约1.9万台减至6000多台;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实伊朗核计划的和平性质后,联合国、美国以及欧盟将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和金融制裁,伊朗被冻结在海外的1000亿美元资产也将获解冻。
协议实施后,对伊武器禁运最长将可维持5年,对伊朗弹道导弹技术转让禁令最迟在8年后取消。国际核查人员不能随意获得授权核查伊朗敏感设施,包括军事基地。伊朗有权对国际核查人员的核查要求提出异议,一个由伊朗和六国人员组成的仲裁机构将对有关争议做出裁决。联合国安理会于7月20日一致通过决议,批准伊核问题全面协议。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说,国际原子能机构已经与伊朗签署了一份路线图,以澄清过去以及目前存在的有关伊朗核计划的“悬而未决的问题”。
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该协议“切断”了伊朗获取核武器的各条路径。伊朗总统鲁哈尼认为,协议满足了伊朗主要和谈目标,开启了伊朗与世界关系的“新篇章”。
西班牙《起义报》刊文称,除了以色列和沙特之外,伊核协议对于大部分国家而言是一个多赢协议:美国获得伊朗不制造核武器的承诺;伊朗遭受的制裁获准取消,其国内经济或将由此重塑,地区地位和世界地位也将得到进一步增强;欧洲看到了解决恐怖主义问题的曙光……
兼顾和平利用核能与防核扩散的新范例
伊朗核问题反映出核不扩散领域的一个两难问题,即如何在确保无核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同时,又有效防止核武器扩散。如果此次达成的全面协议能够解决伊核问题,这将成为和平利用核能与防扩散之间寻求平衡的一个范例。
自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第一枚原子武器产生以来,核武器制造、核技术转让等问题相继显现。大国之间形成了初步的核威慑格局。然而,一些地区性强国也逐步追求对核技术的掌握,伊朗核问题就是其中一例。
伊朗一直声称自己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的成员国,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并且发展核能的目的只是民用,从未想获得核武器。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伊朗打着和平利用核能的幌子发展核武器。
事实上,伊朗核问题不仅是防止核扩散问题,更是在核不扩散体制下将大国利益、地区利益、宗教问题、安全问题等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
在伊核谈判中,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建设性姿态参与了谈判全过程,以公正、客观的立场积极开展斡旋。特别是在谈判的一些重要节点,包括谈判遇到困难、陷入僵局时,中方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提出中国的方案,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美国的融合战略及其中东影响
长期以来,美国和伊朗是伊核问题的焦点,尤其是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对整个地区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将全球战略重点转移到反恐领域。小布什政府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并视伊朗为三个“邪恶轴心国”之一。这一系列行动不仅使美国深陷中东泥潭,元气大伤,更使中东陷入新一轮动荡之中。
2009年奥巴马执政后,痛感小布什新保守主义给美国带来的战略损失,开始调整在中东的激进政策,转而采用比较务实和温和的政策。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美国开始对伊朗采取融合战略,试图通过与伊朗接触、谈判、合作,实现关系正常化并建立交流机制,逐步将伊朗融入国际社会和国际体系。然而,奥巴马的试探并未立竿见影。直到态度温和的伊朗新总统鲁哈尼2013年8月执政后,两国才开展了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最高级别的对话。伊朗核问题谈判由此进入务实阶段。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近日刊登《面对现实:美国需要伊朗》的文章说,过去25年,美国在中东地区大肆浪费人力、物力资源,自身已难以承受。如今要想恢复元气,必须奉行一个新中东战略,即不以强行控制中东为目的,而是旨在实现相对稳定的力量均衡。无论美国精英们是否喜欢,伊朗都是当今中东的一个地区大国,美国必须通过与伊朗全面和解来稳固自己在中东的地位。
如果有关各方认真执行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进而最终解决伊核问题,那么该协议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美伊30多年来敌对关系的改善,中东地区其他各种关系也将围绕美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发生重新分化和组合。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站在沙特、土耳其等逊尼派主导的国家一边,打击伊朗、叙利亚等什叶派主导的国家。美国与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构建同盟关系的基础是应对共同的“伊朗威胁”。随着伊核问题逐步解决和美伊关系的缓和,维系原地区安全架构的根本动力将逐步减弱,原有的地区格局也将逐步改变。当然,地区安全架构的演变将需要较长时间。
此外,伊核谈判达成全面协议,将促使美伊反恐合作的条件逐步成熟,进而形成打击“伊斯兰国”“支持阵线”等恐怖组织的统一战线,为恢复中东稳定、构建一个相对平衡的新安全框架提供条件。
当然,达成协议是开端,落实还有一个十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方应建立和巩固信任,切实履行各自作出的承诺,把协议的各项规定真正落到实处,使协议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地区稳定、改善各方关系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系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拱振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