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月,斯里兰卡内战正式爆发。
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中,斯里兰卡无疑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一颗印度洋上散落的“美丽泪珠”拥有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却因为历史上被长期殖民以及近年连年内战而使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不妨先看两则有关中国企业参与斯里兰卡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闻。一则是2015年3月,斯里兰卡政府宣布,决定暂停中国企业在斯首都科伦坡投资的港口城项目。该项目预计投资额达到15亿美元,是斯里兰卡近年获得的最大单笔外商投资。另一则是2013年8月,中国企业承建的斯里兰卡南部铁路项目正式开工,这是斯里兰卡1928年后80多年内动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目前进展顺利。
同样是中国企业,同样聚焦于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为何相隔一年多,两个项目的结果截然不同?在外媒的解读中,斯里兰卡新政府的外交取向或是问题的根源所在。而平衡中国影响的天平另一端,则毫无疑问是与斯里兰卡一水之隔、关系密切的印度。
如果观察斯里兰卡的历史,不难发现印度不仅是斯里兰卡近年内部民族冲突中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且在历史上两地就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此外,印度独立后谋求在南亚次大陆的领导地位过程中,斯里兰卡又一直被视为印度的后院。
斯、印两国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近年的这种关系格局又如何形成?这是本文想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特殊关系历史久远
如果说斯里兰卡与印度在族群与宗教语言等方面有着深厚的渊源,那么自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启后,两地共同的被殖民命运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联系
对斯里兰卡来说,如果不提印度文化的影响,那么其历史可能会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为何印度文化在斯里兰卡历史上能够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这还得从印度移民进入斯里兰卡说起。
斯里兰卡目前最主要的民族有4个。分别是僧伽罗人、泰米尔人、穆斯林以及伯格人。前三个民族都与印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僧伽罗人占斯里兰卡总人口超过70%,其民族起源有着浓厚的印度情结。
僧伽罗民族的形成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古代印度北部的一位公主,一出生就被巫师预言将嫁给一头狮子。国王为此将公主严加看管,但有一天公主还是走出了王宫,结果真的遇到了一头狮子。狮子带走了公主,后来生下了一男一女。男孩名为辛诃巴乎,当其长大后,他带着母亲和妹妹回到之前的王国。其后,辛诃巴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娶自己的妹妹为妻,生下了王子维杰耶·辛诃。维杰耶后来带着700人来到斯里兰卡,娶了当地女子为妻,于是就繁衍形成了僧伽罗民族。
这一传说看似荒谬,但却有着一定的历史依据。历史上来自印度的移民源源不断流入斯里兰卡,带来了印度文化、工艺,而今天的僧伽罗人也普遍认可自己与印度雅利安民族有着共同渊源。
不仅是僧伽罗人,斯里兰卡第二大民族泰米尔人同样源自南印度。这两大族群构成了斯里兰卡近九成的人口。
民族起源之外,斯里兰卡的宗教及语言也受到印度的深刻影响。僧伽罗人信仰佛教,印度人来此传教可追溯至阿育王时期。而泰米尔人源自印度南部,信仰印度教,与普通印度人无异。语言方面,斯里兰卡的国语僧伽罗语也与北印度的诸种方言有着很大共性。
如果说斯里兰卡与印度在族群与宗教语言等方面有着深厚的渊源,那么自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启后,两地共同的被殖民命运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联系。
早在1505年,葡萄牙人抵达斯里兰卡。依靠来自印度沿海殖民据点源源不断的补给,葡萄牙人最终取得了斯里兰卡的控制权,1594年起,斯里兰卡进入“葡属时期”。而1658年起,葡萄牙的地位被荷兰人取代。荷兰控制了整个斯里兰卡的沿海地区,连同在印度的贸易据点,建立起频密的贸易网络。同时,荷兰人也开始将南印度的泰米尔劳工大量贩卖至斯里兰卡,泰米尔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这一族群浓厚的印度情结埋下了斯里兰卡日后民族冲突的隐患。
英国统治下贸易密切
英国人的统治方式与葡萄牙、荷兰相比有着很大不同,后两者只是控制沿海地区的贸易据点,而英国一开始即控制了全境,并且对斯里兰卡采取了不限于经济层面的深层控制
在斯里兰卡的历史上,葡萄牙、荷兰、英国的殖民统治几乎左右了斯里兰卡独立前的历史进程。而英国无疑将列强在斯里兰卡的殖民进程推向了顶峰。
早在荷兰统治斯里兰卡时期,已经在印度站稳脚跟的英国就已经将目光转向斯里兰卡这颗明珠。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荷兰在全球的殖民统治陷入重重困境,英国借机染指斯里兰卡。1815年,英国攻占斯里兰卡末代王朝的最后据点,控制斯里兰卡全境。
英国人的统治方式与葡萄牙、荷兰相比有着很大不同,后两者只是控制沿海地区的贸易据点,而英国一开始即控制了全境,并且对斯里兰卡采取了不限于经济层面的深层控制。英国人统治斯里兰卡后,建立了一整套殖民地行政系统,对社会经济各个层面进行了深度干预。
在统治斯里兰卡全境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已经垄断了斯里兰卡的肉桂和珍珠的采集,获取肉桂是英国对斯里兰卡产生兴趣的原因之一。而英国统治开始后,英国政府却一改惯例,将斯里兰卡设为直属殖民地,而非交由东印度公司管理。
东印度公司对贸易的垄断地位被削弱后,斯里兰卡英国殖民政府开始自行处理贸易事宜。1814年,殖民地政府绕过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向欧洲供应肉桂,1822年后则完全抛开东印度公司。这种模式极大改变了斯里兰卡的对外贸易方式,斯里兰卡与邻国印度的贸易进一步活跃起来。
早在古代,两国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商贸交流。而在英国的共同统治下,两地的贸易进一步繁荣,斯里兰卡资源丰富,向印度出口包括烟草、棕榈、食盐、贝壳等物资,而进口来自印度的米、布等商品。此外,一些印度商人还到斯里兰卡收购农产品再运往印度贩卖。
为了获取更多的贸易收入,殖民地政府还开始推动在斯里兰卡试验种植经济作物,比如甘蔗、咖啡等,其中咖啡的种植大获成功。与此同时,来自欧洲、印度等地的移民开始带来更多的资金与技术,斯里兰卡的经济模式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向种植园经济转变,整个模式都被彻底改变了。
由于经济模式的转变,在英国殖民统治中后期,斯里兰卡内部主张民族独立的呼声开始出现,而这一时期的印度,同样也有着强烈的民族自主意识,并已经产生了相关政治团体。通过经济以及文化等领域的密切联系,以及英国的统治因素,斯里兰卡民族意识的觉醒受到印度的深刻影响。
泰米尔人问题浮现
1960年7月,班达拉奈克的夫人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继任总理,她进一步继承发展了丈夫的外交政策,成为不结盟运动的倡导者。而关于泰米尔人问题,印度与斯里兰卡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得了互相谅解
1948年,斯里兰卡自英国取得独立地位。但这时的斯里兰卡政府奉行亲英远印政策,反共、反苏意识浓厚,而印度则主张独立自主,与英国保持距离。在敏感的民族问题上,斯里兰卡政府在独立之初的两年内,就连续颁布法令,宣布只有祖籍为斯里兰卡或者必须符合特定条件的人才能拥有斯里兰卡的公民权。
具体说来,即必须提供1946年后继续在斯里兰卡居住以及1946年以前在斯里兰卡居住满7年(已婚者)或10年(未婚者)的证明材料,才能入籍。这项规定主要针对斯里兰卡国内众多来自印度的泰米尔劳工,这些劳工由此成为无国籍者。这成为独立后两国关系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1956年,斯里兰卡自由党为主的人民联合阵线赢得大选,由所罗门·班达拉奈克任总理。其上任后,对斯国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一方面收回了被外资控制的公司,同时进行土地改革。而在对外方面,从亲英改为推行和平中立、不结盟、多方位友好的外交政策。反映在对印度政策上,双方关系大为和缓。
1956年11月,班达拉奈克参加在新德里召开的科伦坡计划成员国会议,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第二年5月,尼赫鲁作为印度总理第一次访问斯里兰卡,12月,班达拉奈克再次访问印度。两国在国际舞台共同推动不结盟运动,还共同发起了万隆会议。
尽管双方关系进一步密切,但这一时期,斯里兰卡国内的泰米尔人问题并未解决。1960年7月,班达拉奈克的夫人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继任总理,其进一步继承发展了其丈夫的外交政策,成为不结盟运动的倡导者。而关于泰米尔人问题,印度与斯里兰卡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得了互相谅解。1960年12月的一次会谈中,尼赫鲁表示,斯里兰卡国内的泰米尔人问题是斯里兰卡的内政问题,印度不会进行干预。为两国关系顺利发展扫清了障碍。
根据斯里兰卡1981年的统计数据,在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总共有270万人。其中一部分是“斯里兰卡泰米尔人”、另一部分则是“印度泰米尔劳工”,前者是历史不同时期由印度移民至斯里兰卡,而后者则是英国殖民时期作为劳工来到斯里兰卡,约有80多万人,占斯国总人口5.5%。这80多万人的国籍问题自斯里兰卡独立时就困扰着斯国政府。
作为斯里兰卡主体民族的僧伽罗人一直试图将这80多万人遣返回印度。为此斯里兰卡在1949年、1952年、1954年多次与印度进行会谈,均无果而终。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两国奉行相似的外交理念,关系开始和缓,泰米尔人问题也逐步得以解决。1964年,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与印度总理夏斯特里举行会谈,双方各让一步,最终达成协定。
协定规定,在斯里兰卡97.5万印度泰米尔劳工中,斯里兰卡接受其中的30万人,给予其国籍。而印度接受52.5万人,其余15万人则在以后通过双边协商解决。此外,两国还同意设立一个共同的机构,负责处理此事。
1973年,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访问斯里兰卡,次年班达拉奈克夫人访印,两国就1964年协定中未定的剩余15万泰米尔劳工达成新协议。协议约定双方各自接受7.5万人。
按照1964及1974年的两次协定,印度应接受60万名在斯泰米尔劳工。然而这其中有近10万人并未申请印度国籍,而是强烈要求获得斯里兰卡国籍。最终斯里兰卡政府同意了这些人的请求。至此,原先的97.5万泰米尔劳工,斯里兰卡总共接受了46.9万人。困扰两国多年的问题得到了纾解。
印度深度介入斯内战
为了避免其他国家介入,印度开始积极当起斯国内战的调解人。然而,印度的立场备受斯里兰卡一方质疑
斯里兰卡最大的两大民族僧伽罗人与泰米尔人,很大程度上均源自印度。然而这两大族群之间长期以来就存在着隔阂。前者居住于富裕的西部沿海、中部高山地区,而后者集中于北部、东部;前者信奉佛教、后者信仰印度教;语言也大相径庭。斯里兰卡国内泰米尔劳工问题的解决,并未从根本上缓和两大族群间的紧张关系。
1956年4月,斯里兰卡政府通过将僧伽罗语定为惟一国语的法案,引发泰米尔人强烈不满,并发生了暴力冲突。为此,斯政府只得宣布承认泰米尔语的法律地位,并承诺确保泰米尔人的语言权利。然而,1958年5月,一则关于泰米尔人杀死了僧伽罗人的传言引发了全国骚动,结果造成几百名泰米尔人死亡。之后政府强制将2.5万名泰米尔人迁往泰米尔人聚集区。1959年9月25日,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遭遇刺杀身亡,背后主使者指向一名佛寺住持。
斯里兰卡的民族矛盾就这样逐渐尖锐化。1972年,斯里兰卡政府通过新宪法,明确规定僧伽罗语为惟一官方语言,并取消了原宪法中旨在保护少数民族权益的内容。1973年,政府进一步推行标准分制度,规定泰米尔人进入大学的录取分数线需高于僧伽罗人。此举进一步引发了泰米尔人的不满。
1972年,几个泰米尔人政党决定成立泰米尔联合阵线,共同与政府进行斗争。1976年,联合阵线通过决议,谋求建立一个独立有主权的“泰米尔国”,并改名为泰米尔联合解放阵线。
其后,1977年斯国贾亚瓦德纳新政府改为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泰米尔人的抗争有所缓解。不过,泰米尔人内部也开始出现分化。通过暴力路线建立独立泰米尔国的主张在部分泰米尔人中得到支持。其中实力最强大的即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简称猛虎组织)。
从1977年大选开始,猛虎组织开始使用暴力手段制造恐怖氛围,引发新一轮全国种族骚乱。1979年,猛虎组织游击队袭击警察哨所,政府军对此进行了武装清剿。结果不但没有剿灭游击武装,反而使得支持政府的温和泰米尔政党失去了泰米尔人的支持。
1983年7月,由于一场严重的种族骚乱,斯里兰卡内战正式爆发。当时,印度南部的泰米尔人聚居区泰米尔纳德邦反应尤为激烈,派出代表向印度中央施压。不久,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发表了措辞强硬的谈话,宣示印度不会在此问题上无所作为,斯里兰卡处理泰米尔人问题不能将印度排除在外。
从1983年起,大批斯里兰卡泰米尔人将印度南部作为基地,积极整军备战,并得到了来自印度地方政府的武器及资金援助。两国关系降至冰点。为此,斯里兰卡开始寻求区域外国家如巴基斯坦、美国、中国以及英国的帮助,印度对于斯里兰卡此举反应强烈。英迪拉·甘地曾公开宣称,“印度不会干涉这一地区任何国家的内部事务,除非被要求这么做,也不会容忍外来大国有这种干涉行为。”
为了避免其他国家介入,印度开始积极当起斯国内战的调解人。然而,印度的立场备受斯里兰卡一方质疑。印度一方面促使内战双方进行和谈,另一方面又对斯国政府军对猛虎组织采取的军事行动颇为不满,为此甚至不惜出动武力。1987年6月,印度派出渔船向泰米尔武装所在地运送食物,结果被斯里兰卡海军截停。为了挽回颜面,印度其后派出军事运输机向泰米尔武装空投食物,让本已经深陷政府军包围的泰米尔武装保存了实力。
印度的举动触怒了斯国内的僧伽罗人,两国关系陷入谷底。直到1个月后,两国达成协议,协议规定斯里兰卡承认泰米尔人在居住地的权利;同时要求各方停止敌对行动,泰米尔武装须向斯政府交出武器;如果有任何武装组织不接受协议,印度将采取措施确保印度领土不被用来损害斯里兰卡的统一与领土完整,并且必要时印度会接受斯政府的请求,提供军事援助。
当年7月30日,印度接受斯里兰卡政府的邀请,派出了约7万人的维和部队进入斯国泰米尔人聚居的北方省与东方省。此后,大多数泰米尔武装放弃对抗,转而与斯国政府合作。而泰米尔猛虎组织则继续对抗,开始了长达20年的游击战。
印度军队的进驻,并未能从根本上根除泰米尔武装组织的反抗。印度军队在斯国的骄横,反而被许多僧伽罗人认为侵犯了斯国的主权。1988年,普雷马达萨当选斯里兰卡总统,其一开始就不同意印度派出军队。为此1989年4月,斯国政府与猛虎组织达成协议,宣布停止敌对,共同对付印度军队。
直到1990年,印度最终同意撤军。然而就在撤军之际,印度释放了1500名猛虎组织成员。结果猛虎组织很快卷土重来,并迅速撕毁了同政府军达成的停战协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