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遭受严重质疑,日本安倍内阁仍像脱缰野马一样,在右倾化的道路上不断冲撞战后国际秩序。7月1日,日本政府通过了修改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内阁决议案,这意味着日本战后以专守防卫为主的军事战略将发生重大变化。那么,专守防卫的军事战略是什么,它的渐行渐远是不是意味着日本距离军事大国的距离越来越近,要回答这些问题恐怕必须从专守防卫的前世今生说起。
7月14日,日本民众聚集在东京国会前抗议安倍政府解禁集体自卫权。 新华社记者刘天 摄
从“吉田路线”到专守防卫
“我们的生活恢复了正常以后,自然而然会重整军备。也许是我老奸巨猾吧,我想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最好让美国人负责保证我们的安全。宪法禁止军备,真是上天的恩典。”战后首任日本首相吉田茂这番话的背后,是他确立的日本安保政策的基调,即与美国建立共同防御体制,依靠美国的军事力量保障日本安全。
所谓共同防御,实际上最初依靠的只是美国的军事力量。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出于遏制苏联与朝鲜的需要,才开始重新武装日本。1951年9月,日美两国缔结《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建立了日美安全保障体制。次年,日本建立了海上警备队,成立保安厅,此前成立的警察预备队改称保安队。1954年,保安厅改称防卫厅,保安队和海上警备队改为“陆上自卫队”和“海上自卫队”,同时成立“航空自卫队”,并设置了“统合幕僚会议”(参谋长联席会议)。至此,日本以“自卫队”的名义实现了重新武装。
沿着渐进发展式的建军方针,1958年到1976年,日本先后完成了4个扩军计划,军事力量有了长足发展。自卫队成为一支“骨干防卫力量”,日本“自主防卫”的呼声随即出现。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主防御论”几乎成了日本各保守政党的一致主张。1970年1月出任日本防卫厅长官的中曾根康弘编写了日本第一部《防卫白皮书》,主持了“第四次防卫力量发展计划”,提出了专守防卫战略。
专守防卫旗帜下的扩军之路
中曾根把“自主防御”和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作为日本防务的两大支柱,前者居于主要位置。他在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专守防卫的防御力量是在发生对我国的侵略时,依靠国家固有自卫权力,采取战略守势,保卫我国的独立与和平。”据此原则,日本的防卫力量只能在日本国土及领海内进行防御作战,而不得对他国领土内的基地实施攻击,不得向海外派兵,不得装备进攻性武器。专守防卫战略开始成为日本的主导军事战略。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日本军力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对专守防卫军事战略进行了首次调整。1976年日本三木内阁制定的《防卫计划大纲》,标志着日本防卫力量发展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建军;1978年《日美防卫合作指导方针》加强了日美军事合作关系,把日本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使日本成为美军在西太平洋开展对苏作战的一翼。在此前提下,日本开始扩大“周边海域”防卫范围,由消极防御向积极防御转变,更加强调“自主防御”。1978年11月,日本航空自卫队最先与美军举行联合训练,首破自卫队行动规则的限制。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军事战略再次调整。1981年,日本宣布将作为“西方一员”承担西太平洋防务;1983年提出将日本列岛变为“不沉的航空母舰”设想。日本为此转变作战指导方针,在1983版《防卫白皮书》首次正式提出“海上击破”的战略方针,修正了以本土为重点的“刺猬防御战略”。为此大力发展地对舰导弹部队,强调远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本土防空”调整为“广域防空”和“海上防空”战略。同时,通过改革防卫体制,强化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权力,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将防务厅防务力量发展计划改为政府的正式建军计划,军费突破了1976年内阁确定的“军费不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的限制。
经过调整,专守防卫军事战略更多地带有了“前方阻止”战略的色彩,其基本特征是在确保以北海道为重点的领土安全的同时,保证日本谋求资源、能源和占领海外市场,并向太平洋的广阔空间发展。
专守防卫名存实亡
20世纪90年代之后,伴随着两极格局的崩溃,日本专守防卫战略变为以“主动先制”为手段的战略,主要表现为防卫对象多元化、防卫范围扩大化、防卫力量外向化、防卫方针攻势化、日美军事同盟主动化。
专守防卫的性质和内涵随之大变。其一,在防卫力量的基本任务和职能上,强调军事力量的职能范围由内向型向“内外结合型”过渡;防卫任务以周边为重点,逐步向全球发展。其二,在作战指导思想上,扩大解释行使自卫权的地理范围,强调在距日本本土尽量远的地方歼灭敌人。其三,在武器装备的发展上,向大型化、远程化、大威力化、高技术化的方向发展,加快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
日美同盟再次成为日本军事力量走出去的跳板。1996年4月出台的《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再次确认以日美安保条约为基础的日美同盟关系是面向21世纪保持亚太安全与繁荣的基础。次年9月出台的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使日美军事合作进一步走向务实。从这两个文件来看,日美军事同盟的重点已从“日本有事”转为“周边有事”。日军在美国的纵容和支持下,自卫队超越“自卫”的限制而随美军一起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其活动范围甚至扩展到马六甲海峡的通往中东的航线。
同时,日本的战略重点开始由北向西转移,兵力部署也随之进行了调整。从1996年起,日本开始把中国作为主要防范对象。当年的《防卫白皮书》正式提出中国是“警戒对象国”。
从日本军事战略的演变进程不难看出,严格意义上的专守防卫战略实际上仅仅在20世纪70年代维持了10年左右便已经走远。在多年的军力扩张基础上,日本政府近年来不断通过具体个别立法的办法规避法律解释,变相地行使部分集体自卫权。从1997年《日美防卫指针》到1999年《周边事态法》,到2001年《反恐特别法》——向在印度洋的美军提供燃料补给以及派兵到伊拉克,都表明了这一迹象。
尽管如此,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宪法解释仍然是套在日本执政者头上的一道“紧箍”,迫使他们在做出相关部署时遮遮掩掩,限制了日本右翼势力的手脚。这意味着虽然专守防卫名存实亡,但是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宪法解释仍然大有意义。
如今,安倍内阁试图一举冲破宪法解释的限制,推动日本朝军事大国目标迈进,其影响之大不言而喻。一旦解禁集体自卫权,日本势必广泛参与到美国的亚太战略部署中,增强其亚太军事影响力。在此前提下,日本可能更加坚定地觊觎中国东海海洋权益,霸占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而且,日本可能将手伸得更远,以维护日本和盟国海上能源运输安全为由,向海外派兵,扩大日本在全球的军事影响力。届时,日美同盟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日本军事扩张的工具,而同盟内部日美两国的关系将进一步趋于平等。这正是日本的“如意算盘”。
今年10月,日本国会将对修改后的相关法律进行审议。围绕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博弈将如何演变,仍需密切关注。(记者 王鹏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