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环球看点 >> 约瑟夫·奈:文化是中国最大的软 >> 阅读

约瑟夫·奈:文化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

2014-01-05 00:05 作者:黄滢 来源:环球人物 编辑:tianye
分享到:

中国有句古语“得人心者得天下”。在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看来,这句话和软实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世纪90年代,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后,迅速风靡全球。它极大影响了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成为美国国务院推行的重要理念。在东方,它也为中国领导人所重视。2007年,“软实力”一词首次以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的形式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这个概念还被广泛应用到商业领域和个人修养层面。2013年12月12日,约瑟夫•奈应美国NU SKIN如新集团邀请出席2013大师趋势论坛。会后,他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阐述了对中国软实力的最新解读以及对中美关系的看法。

民主党的“诸葛亮”

1990年的一个清晨,约瑟夫•奈正在家中品尝早起后的第一杯咖啡,他的面前有一本摊开的书,那是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撰写的《大国的兴衰》。这是一本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大部头书籍,作者总结了公元1500年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以及在兴衰过程中对世界格局等方面造成的影响,认为美国正在衰落,迅速崛起的中国有朝一日将担当“最后的大国”的历史责任。

约瑟夫•奈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我想要探讨美国是不是真的要没落了。于是我就开始调查美国的军力、经济,我发现其实这样分析还不够,少了一样东西,就是如何让其他人对世界的看法跟美国一样,美国缺乏这个能力。我后来就把这个能力取了一个名字叫做‘软实力’。”这一年,约瑟夫•奈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软实力》的文章。文章认为,一国的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有三大特点:一是成本较低,不像军事干预和金元外交那么昂贵;二是效果更好,威权和收买只能起到暂时效果,而做到让别人心服口服,则是长久之策;三是较难操作,因为软实力并非单靠政府一己之力所能完成,需要社会和民间长期积累,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当时,美国正陷入海湾战争的泥潭中难以自拔,软实力迅速受到追捧。就连美国国防部长也在演讲中提到,美国需要多动用它的软实力。约瑟夫•奈觉得这很有意思,因为国防部长是负责运用硬实力的官僚部门的负责人。“以他五角大楼首脑的身份强调软实力可能有点奇怪,但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不能仅靠硬实力解决这些问题。”

约瑟夫•奈的思想尤其受到民主党人的欢迎。“9•11”事件之后,美国在小布什总统的领导下奉行单边主义,对外政策趋于强硬,越来越多地在国际上“展示肌肉”、“挥舞大棒”,可这并没有为美国加分,反而令其失去了很多盟友。民主党和美国学界一些人士开始反思美国的做法,约瑟夫•奈的理论又一次被重视。2006年,约瑟夫•奈发表文章重新思考软实力。他认为单独靠硬实力或软实力都是错误的,应该将它们结合起来行使“巧实力”。“巧实力”既强调军事力量的必要性,也重视联盟、伙伴关系和各个层次的机制,其核心是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目的是扩大影响力,建立国家行为的合法性。

奥巴马上台后,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提出的一系列“巧实力”外交,其实质就是践行约瑟夫•奈的理论。这进一步奠定了约瑟夫•奈在民主党决策层“诸葛亮”的地位。

文化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

环球人物杂志:既然是在中国,想先聊一下中国的软实力。您认为中国哪方面的软实力最强?为什么?

约瑟夫•奈:中国在目前最强的应该是文化层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非常有吸引力,西方人长期以来一直受中国传统文化吸引,比如19世纪末的欧洲画家就受到中国画风的很大影响。过去中国的哲学家——老子、孔子早就在他们的著作里讲到软实力的概念,只是没有说出软实力这个名词。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教授语言文化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中国最强的。

环球人物杂志: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力也在发展,去年中国作家莫言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在发展文化软实力时,应该着重提升传统文化的分量,还是现代文化的分量?

约瑟夫•奈:我想,将来中国可以扩展现代文化的影响力,去年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人得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象。但我有一个问题是,中国的电影为什么在世界上没有印度电影卖得好?其实中国的导演也不一定比印度的导演差。中国现代文化如果能进一步发展,软实力就能不断提升。

环球人物杂志:中国在哪方面的软实力比较弱呢?

约瑟夫•奈:目前中国还没有完全发挥民间的力量,好比说有许多民间的人才是很好的艺术家,很多影片制作人也是很好的作家,但因为一些原因限制了这些很有才能的人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的机会。在信息时代,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有时候真正的赢家不是看哪个国家拥有最强大的军力,而是看哪个国家的故事讲得最动听。因为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有多少武器,只有讲好一个故事才能吸引别人。并不是只有政府才能发挥软实力,民间的故事也很有魅力,我觉得这个方面还可以再往前进一步。

环球人物杂志:有没有观察过新一届的中国领导人,他们是不是讲故事的高手?

约瑟夫•奈:中国新一届的领导人的确是比较好的说故事的人,最近提出的“中国梦”,就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我们还要继续观察到底“中国梦”的实质内容未来会是什么。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一个最动人的故事就是中国经济取得的伟大成就。过去30年,中国的努力已经让成千上万的人脱离了贫穷状况,也让很多人可以追求过去不敢追求的梦想。我在想这么好的故事,还可以让它更好,是不是在政治上也可以追求不同的梦想?我想这是可以让大家去自由讨论的。

中国一定要两种实力同时发展

环球人物杂志:2006年的时候,您曾发表文章评价中国软实力,称“中国时代尚未到来”。7年过去了,您对中国的软实力的看法是否有所改变?

约瑟夫•奈:2006年我写了这篇报告后,中国就越来越注重软实力这个事情,2007年胡锦涛还在党的大会上特别把软实力拿出来说,从此以后我发现软实力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事实上我也留意到,中国的软实力在2006年之后有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在此之前中国对于东南亚国家使用的是一种温情的方式,在处理南海的问题上也非常温和,现在的状况跟过去完全不一样。

环球人物杂志:您认为中国外交政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

约瑟夫•奈:2008年之后,也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挺过去了,而美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就有人认为中国上去了,美国下来了。中国在外交方面的自信越来越强,可能也会造成跟日本、越南、韩国,还有印度这些国家关系紧张的趋势。

环球人物杂志:怎么看中国近期的外交策略,比如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

约瑟夫•奈:其实每个国家都可以划设防空识别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我觉得中国这次没有事先跟邻国协商,造成了周边国家的恐惧,这种做法我持比较保留的态度。

当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不断提升的时候,很可能会导致邻国的恐惧。一旦邻国感觉到害怕,他们就会结盟以求自保。如果能在提升硬实力的同时,也提升自己软实力的话,就能让别人心悦诚服。所以,胡锦涛在2007年宣布中国要提升软实力的时候,我就想这真的是一个很聪明的策略。要得到你想获得的东西,有三种方法:威胁、利诱、吸引别人,假如别人能够敬佩你的价值观,他们想效仿你的做法,想要建立一个开放和繁荣的社会,那就不需要动用任何武力就能发挥你的影响力,这就是软实力最可贵的地方。

环球人物杂志:发展软实力,中国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约瑟夫•奈:中国的软实力其实已经有大幅度的提升。不过有个中国的政治科学家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当中提到根据民意调查结果,好像大家对于中国软实力的评价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中国在发展软实力过程中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中国过度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忽略了所谓公民社会的价值,因此局限了中国软实力的发展;第二,根据民族主义的情绪所制定的政策对于国内的民众很有吸引力,但会让其他国家感觉到有所疑虑。所有的国家在制定策略的时候,都要思考运用硬实力过程当中会不会影响到软实力。

美国并不想围堵中国

环球人物杂志:中美两国的软实力有什么不同,各自的侧重是什么?

约瑟夫•奈:的确,美国跟中国对于软实力的看法不太一样,美国比较重视的是多元文化以及政治的开放,中国更多的是强调经济实力。但是中国和美国在软实力上也有很多交集的地方,比如大家都觉得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重要,让世界繁荣也非常重要。所以我觉得既然两个国家之间有共识,就可以成为两国合作的开端。

环球人物杂志:中美软实力有没有可能形成共赢的格局?如果有,它的基础是什么?如果没有,又是什么原因?

约瑟夫•奈:我觉得这种双赢的局面绝对有可能,如果大家相信中国跟美国可以和平共处不必有冲突的话,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美国的软实力在中国得以发挥,让中国的软实力在美国得以发挥,两国各有了解之后就不会有猜疑,不会有恐惧,这就是双赢。

有的人说美国跟中国之间最终一定会发生冲突,我觉得这种说法大错特错。美国跟中国的关系应该是既竞争又合作,在国际金融稳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传染疾病,还有对抗恐怖分子等方面,一定要合作才行。很多人都会认为美国千方百计地想要针对中国,采取所谓的“围堵策略”,实际并不是如此。我们可以直接跟冷战时期做一个比较。冷战时期美国的确是希望能够围堵苏联,最后苏联跟美国没有任何的贸易联系。但现在的情况不同,美国跟中国的贸易关系非常密切,美国甚至可以承受高额的逆差还跟中国往来。今天在美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至少有20万人,换句话说中美双方之间有很多的交流机会。最重要的软实力应该是自下而上的,就这个前提来看,双边的贸易、彼此之间的教育、文化交流是更重要的。(记者 黄滢)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