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地武”,缅甸政府的心病
可以说,半个世纪以来,少数民族武装(简称“民地武”)问题一直是缅甸政府的一块心病。缅甸的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其中又以面积最大的两个少数民族邦掸邦和克钦邦(通称缅北)为甚。自1948年缅甸独立以来,缅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先后组建了数十支大大小小的反政府武装。
1989年缅共解体后,中缅边境的缅方一侧盘踞着佤邦联合军(简称佤联军)、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简称果敢同盟军)、民族民主同盟军(简称掸邦东部同盟军)、克钦新民主军、勐古保卫军、克钦独立军、克钦保卫军、掸邦军(南、北)、崩龙邦解放军等约10股少数民族地方武装,这些武装一度控制了2200多公里中缅边界线缅方一侧的80%,现在控制地盘已萎缩至50%。
这些“民地武”虽然有不同的诉求,历史长短不一,力量大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盘踞在缅甸边境地区,曾长期与中央政府对抗,这成为缅甸历届政府头疼的问题。
从1989年至今,缅北地区爆发了多次武装冲突,这些冲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缅北“民地武”内部或各“民地武”之间的冲突,但政府军往往也介入。二是缅北“民地武”与缅政府军之间的冲突。
第一类冲突包括:1992年10月果敢同盟军发生内讧并大打出手,最后杨茂良等三兄弟将彭家声家族赶出果敢。1995年8月孟撒拉起兵反对杨家在果敢的统治,并在勐古自立门户,成立勐古保卫军。同年11月,彭家声在掸东同盟军的帮助下,重新打回果敢,驱逐了杨家势力。2000年10月勐古保卫军发生内讧,最后起兵反抗孟撒拉的李尼们和孟撒拉的武装均被缅政府军歼灭。2005年9月克钦新民主军副司令泽龙起兵反对丁英总司令,而丁英在政府军的支持下,又反败为胜。
这些内讧或多或少都与缅政府有关,策动“民地武”内讧也是缅政府对付缅北“民地武”的重要手段,政府军在内讧的最后阶段出手,蚕食了缅北“民地武”的部分辖区,或占据了“民地武”辖区内的制高点。缅北“民地武”之间的冲突相对较少,近期比较典型的是2012年4月克钦独立军出兵攻占了已被缅政府改编的克钦新民主军的辖区。
而这次缅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的冲突,则属于第二种冲突,往往冲突更加激烈。
“打中谈,谈中打”
作为当前冲突主角之一的克钦独立军,成立于1961年2月5日,在数十股“民地武”中,属于力量最强的一支。随着缅甸局势的变化,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克钦独立军调整了政策,基本上放弃了追求克钦邦独立的路线,转而寻求克钦邦高度自治。
1994年2月24日,缅甸前军政府与克钦独立军达成停火协议,缅中央政府承认其为克钦邦第二特区(辖拉扎、迈扎央等地区),辖区位于克钦邦东北部,与中国云南及印度接壤,控制区面积约287平方公里,下设12个县,人口约20万。
克钦邦是缅甸资源比较丰富的省邦之一,是闻名遐迩的缅甸翡翠的产地。
2008年5月,旨在使军政府向民选政府过渡的宪法框架——《缅甸联邦共和国宪法》在全民公决中获得通过之后,前军政府加速“民地武”问题解决的步伐,要求“民地武”按照新宪法对各自武装进行改编,即改编成中央统一领导的边防军。
力量较弱的“民地武”不得不接受中央政府的主张,但是力量较强的“民地武”则拒绝就范,讨价还价以图争取更多利益。因而,在向民选政府移交权力之前,前军政府没有能完成对“民地武”的改编任务。
吴登盛2011年3月执政之后,继续与“民地武”举行和谈。在11股“民地武”中,已有10股与中央政府达成停火协议,只余下克钦独立军拒不接受中央政府的改编条件。双方前前后后共进行了11轮和谈,但总体状况是“打中谈,谈中打”,由于缺乏互信基础,谈判拖拖拉拉,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克劳塞维茨曾说,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点也充分表现在缅北的局势上。谈判无法取得进展,战火随即展开。于是从2011年6月,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不断发生交火,战火不时扩大,乃至上演到最近的大打出手,甚至动用大炮和战斗机。
军事专家分析,仅从军事上看,政府军力量大大强于克钦独立军力量,如果采取全面攻势的话,克钦独立军难以抗衡。然而,政府军要消灭克钦独立军的全部力量也是绝不可能的。克钦独立军假如化整为零、开展游击的话,凭借地利人和,那么就会对政府军极其不利。
如果事态恶化下去,不仅仅是缅甸克钦邦不安全,而且缅甸其他地方也会不得安宁。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克钦族与缅甸政府乃至于缅族之间的矛盾和仇恨会大大加深。
但政府方面显然也不会轻易罢休,因为克钦独立军此前的小打小闹,已让政府倍感头疼。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缅北的连绵战火,不仅影响缅甸民族和解进程,还影响克钦邦的发展和克钦族民众的生计,并冲击到缅甸和中国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从缅甸过去60年的内战历史看,要平息国内军事冲突,政府靠单纯军事手段显然非上策,即使消灭了对方的军队,也难以根除民族矛盾的心结。以和谈来实现和解,而不是以枪炮来终结矛盾,将是缅北战事的唯一出路。但终结战争、走向和平,虽大势所趋,路途依然漫漫长远!《(记者/张云飞)
克钦族
克钦族自称“景颇”,意为“一个人”,克钦是缅族对他们的称谓。克钦族是一个跨居缅、中、印三国的民族。缅甸的克钦族占缅甸总人口的2.4%,主要以缅北克钦邦为聚居中心,分布于亲敦江上游和伊洛瓦底江上游,此外,抹谷的九江流域、瑞丽江流域,以及北掸邦的腊戍、南掸邦的景栋一带也散居着一些克钦族。
克钦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据传说推测,克钦族祖先原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东部,澜沧江和怒江源头与四川交界的丘陵地带。克钦族勇猛彪悍,保留着早期原始社会的残余形态。为了驱恶崇善,他们经常举行祭祀典礼,“木脑节”就是其中一种最隆重的群众性祭祀盛典。(摘自《山区少数民族与现代缅甸联邦的建立》,祝湘辉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