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环球看点 >> 宝莱坞百年回眸 >> 阅读

宝莱坞百年回眸

2013-01-11 07:00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134261
分享到:

马杜(印度)

1913年4月21日,印度第一部国产故事片《哈里什昌德拉国王》上映,导演法尔奇不会想到由此起步的印度电影业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产业之一。如今,印度每年产出约1000部电影,其中约1/3是官方语言——印地语,即通常所讲的宝莱坞电影,吸引了中东、南亚、东亚、非洲、欧洲和北美等地约90个国家的观众。

在印度,电影和社会很难分开,社会中的政治哲学、社会价值、行为语言乃至穿着时尚都在电影中有所反映,同时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元素,深深地影响着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在社会问题突出的印度,电影还成为很多人的精神慰藉。由于文盲和贫困问题的广泛存在,很多人可能永远没有机会离开家乡。对于他们而言,电影院是逃脱贫困和压力的地方。同样,电影也提供了一个窗口,让世界看到印度的文化与社会。

两大元素在印度电影中颇为突出,一是歌舞形式长盛不衰;二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始终存在。歌舞电影是印度电影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也是印度电影成功的重要原因,不少人仅仅因为被歌曲吸引而去电影院。歌舞电影也对印度的音乐产生了深刻影响,电影音乐几乎占据了印度80%的音乐销量,并且成为印度人对爱情最好的表达方式。从1931年首映的印度第一部有声电影——《阿拉姆•阿拉》开始,歌舞就成了印度电影的重要元素。

社会现实是印度电影的根基。自20世纪30~40年代以来,社会题材的印度电影越来越多。

1936年上映的《不可触碰的女孩》描述了一个出生于“贱民”(印度最底层)的女孩和一个“婆罗门”(贵族阶层)青年的爱情困境。除了反映婚嫁、寡居问题,很多早期印度电影开始涉及因阶级和种姓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

1947年获得独立之后,印度社会发生了重大改变。之后的20年间,希望、信心、乐观情绪主导了印度社会。受此影响,电影题材充斥着光明、爱、无暴力、和平和责任等主题。电影传达的爱与宽容的信息,对塑造民族认同感和促进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脱离了社会现实的电影,使现实的贫穷、不稳定与电影中美妙的图景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时兴起的一些导演依靠其关注现实的作品而蜚声海外,比如拉兹•卡布自、比发尔•洛伊和古鲁•杜特。他们的电影或暴露了印度社会的阶级差异,或揭露了印度农民的困苦生活,或阐释了包办婚姻所引发的问题。这些导演通过加强歌曲的艺术表现力,进一步确立了音乐在印度电影中的地位,创造了印度电影的黄金时期。

20世纪60年代之后,先前的理想主义让位于实用主义。新兴的中产阶层渴望美好的生活,而底层阶级仍然穷困。物质追求的盛行,加上创建小企业的风潮,激起了人们的期望和无限的野心。自我、青春、健康、能量作为一种积极的信念成为主导的社会价值。在电影界,一种被称为马萨拉的新流派诞生:电影情节被爱情故事、打斗、恶棍、性、舞蹈所主导,由此衍生出的融合动作、浪漫、喜剧、音乐元素的大杂烩成为宝莱坞电影的主导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老音乐爱情故事和家庭剧得以复兴。例如包含着14首歌曲的《错爱的呼唤》成为1994年最卖座的电影。同时,大众电影继续反映着社会和政治问题,如腐败、失业以及工作和生活压力。恐怖主义和公共暴力也成了印度电影的主题。还有一些电影传达着印度的民族自豪感,赞美国家的保卫者,激发青年人的国家责任感。

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开放,印度中产阶级和年青一代逐渐壮大,他们更加期待看到不一样的印度电影。以此为动力,印度的电影人开始扩展电影主题,让宝莱坞的演员们扮演旅居海外的印度侨民。随着《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印度往事》的热映,印度人对变革宝莱坞风格的迫切呼唤开始超越国界。电影产业的自由化和来自海外的投资,帮助新派导演尝试新的风格。海外市场也成为印度电影收入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新浪潮电影、新锐电影也成为变革传统宝莱坞电影模式的一个方向,这类电影更加关注现代都市故事,反映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此外,随着20世纪50年代电影潮流成长起来的艺术电影,呈现出比大众电影更持久的人文关怀。艺术电影聚焦于长期被人忽略的底层人民,批判一些社会陋习,比如嫁妆文化、一夫多妻制和卖淫,同时关注阶级和种姓矛盾、妇女遭受压迫、工业化进程和乡村居民涌入城市所带来的错位、失地问题甚至民主制度等更宏大的主题。因为观众数量有限和商业上的失败,20世纪70年代艺术电影势头大减,但是其中的一些元素被沿用至今。(《半月谈内部版》2013年第1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