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样板化错位化非农化: 警惕乡村 >> 阅读

样板化、错位化、非农化: 警惕“三化”跑偏乡村振兴轨道

2018-01-30 08:53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谨防克隆城市不姓农

半月谈记者 刘良恒 郭强 汪军 谭元斌 宋晓东

工商资本强势圈地,房地产开发成“光鲜”产业

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从单纯的种粮务农、进城打工以外,实现三产融合,开拓农民就业增收的“第三空间”。

然而,在政府大力助推之下,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后,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的并不是农业生产经营,出现了“房地产化”、“圈地化”的苗头,偏离“三农”轨道。

由于种粮的比较效益低,粮补等都是直补给承包农户,而搞其他种养业或经济项目开发效益普遍要高,某些工商企业和大户借土地经营权流转之名,擅自将农田“非粮化”,改成养殖场、花木基地、农家乐、私人会所等,甚至打“擦边球”,“以租代征”,搞工商项目开发。

“圈地”却不直接开发,是“非农化”的一种典型表现。“我身边就有朋友干这个,利润空间很大。他们一次跟农民签约很多亩,再转包或分包,看哪个老板有能力来要地。他们待价而沽,从中赚取差价,转包不了就撂荒。”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官锡强坦言。

在“非农化”过程中,房地产开发也成为诸多地方青睐的光鲜产业。江西中部的一个新村建设点矗立着一排整齐漂亮的两层半小楼,当地干部说,这些房子是他们利用村庄整治中节约出来的土地开发的商品房,已经开始对外向城里人销售了。

更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许多实力雄厚的大资本看中了农村的绿水青山,以“养生谷”“健康小镇”“养老医疗”等为名,从事旅游地产开发,在山谷中建设可以出售的别墅,以及高端酒店和休闲度假设施。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王德福说:“如果任由‘非农化’主导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政策,最终结果非但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受益有限,反而加剧强势资本对乡村资源的侵占,瓦解稳定乡村社会的根基。”

农村没了“农味儿”,乡村振兴成“拷贝”城市

从乡村发展价值取向来看,一些乡村建设不注重保留本地鲜活的“农味儿”,一味地向城市看齐,误以为乡村振兴就是对标城市,就是对标高楼大厦,从而失去了乡土文明固有的“精气神”。

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地方完全不顾及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强推农村新社区建设。一些农村社区看似道路、广场、花坛、商铺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和城里的小区没有两样,但老百姓生产、生活变得颇为不便。

半月谈记者在江西某县采访看到,当地一个迁村并居项目由政府投资,在集镇附近建设了一个社区,在社区建设规划图中,房屋的户型结构完全和城市居民小区并无二致,还在房前画上了停车位等。小区整体房屋是徽派风格,房屋面积也是按照县市商品房最热销的三居室设计的。

如此精美的设计对一些村民来说,并不实用。“习惯了一家一户的院子,弄一片停车场还不如给每家一个小院来得实在。”一位村民说,三居室在农村不适合,“分了家的老两口住太大了,没分家的几辈人一起住又不够”。

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也如火如荼。不少地方仅仅抓住当地一两个传说故事,就建起了相关主题的特色小镇,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标配的商业街,商户销售的也不过是各个市场的“大路货”,几乎看不到与特色乡镇相关联的文化印记。

预防“非农化”,留住乡愁记忆

当前的乡村振兴必须从产业和乡村风貌两个方面保留其姓农的特色。

黑龙江省农科院原总经济师矫江、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蒋和平等专家建议,首先要认识乡村建设开发的复杂性,做好风险预估,在资本下乡项目启动之初就要做出详细研究。要对农村资源价值和开发风险做专业评估,对资本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有效认定,对履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做出明确的预判和约定等。

同时,建立工商资本投资清单制度和资本准入制度。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农村经营管理处处长董成森认为,应结合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情况,编制工商资本投资规划、投资指南等,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生产发展薄弱环节,如发展装备农业、现代种养业、智慧农业、农产品流通等新业态。

实现产业兴旺,须让农业现代化接地气,带农味儿。在贵州遵义市汇川区召开的2017中国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大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表示,要立足农业现代化的生产、研发、科技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对土地用途管制不能偏松,须有效防止“非粮化”、“非农化”。湖南省委讲师团教授、湖南省政府参事室智库联盟专家彭宏杰建议,加强资本下乡对土地用途管制执法检查,将流转耕地用途检查纳入县乡两级日常土地巡查范围,确保对耕地流转用途监管到位。

保留乡村风貌神韵,唤醒乡愁记忆,是当前乡村振兴中亟待加强的内容。一些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城乡融合发展不是将农村变为城市,城乡一体化也不是城乡“一样化”。尊重村庄自然肌理,尊重乡土文化,回归乡音乡味乡情,让村庄各显其美, 才是农民熟悉的、想要的乡村。

在江西南昌市青岚湖边的西湖李家村,马头墙巍耸,红石路蜿蜒,路旁、山冈、塘畔、湖滩,处处绿树成荫,村民们安居乐业、和谐礼让蔚然成风。

今年70多岁的李豆罗曾任南昌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10年退休后,他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家乡。改造土坯房,修建农博馆,恢复传统民俗,发展乡村旅游……在他的带领下,西湖李家村这个日渐萧条的古村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古村神韵,田园稻香,塘中莲藕,山间鹭翔,农家饭菜,湖边泳场。”这是李豆罗为西湖李家勾勒的新田园图景。“农村就是农村,农村就要像农村。”李豆罗说,现在不少地方搞新农村,是搞城镇化、工业化,而他的理念是山水化、田园化和新农耕文化、新乡风文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