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斑马线“让”就一个字,还要说多 >> 阅读

“让”就一个字,还要说多少次——斑马线考验国人文明素质

2017-09-12 08:27 作者:董璐 张曦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不少人步行出门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斑马线前,一辆辆机动车呼啸而过让人心惊肉跳,下雨天稍不留意就会被溅一身泥水。随着近年来家用车越来越普及,人车争道愈演愈烈。

挂横幅、立展板、发放宣传材料、罚款、扣分……交管部门一直采用倡导与处罚并重的方式推进“斑马线文明”,但总有人对此置若罔闻。倡导礼让斑马线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重罚严管才能见实效。

人车争道,乱!

人车争道是影响我国城市交通安全的顽疾之一。“斑马线之争”不仅让市民出行心惊胆战,造成交通拥堵事故频发,还严重影响了公共交通文明和城市形象。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近三年来,全国共在斑马线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其中因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的事故占比达90%。

一条斑马线,退一步,是安全畅通、和谐共赢;抢一下,则危若累卵,险象环生。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机动车在通过路口和人行横道时,应减速让行;如果遇到人行横道上有行人通行,机动车应停车让行。但现实情况是,斑马线前不少机动车无视交通规则,依仗钢铁外壳肆意抢行,为一己之私不断鸣笛;一些行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任性横穿马路,视生命如儿戏,斑马线附近人车混行,争执不断……

“走在人行道上也没有安全感,因为不时会驶来一辆汽车,得小心翼翼。”呼和浩特市民李明说。记者采访了解到,人行道无栏杆、部分斑马线路口未设置红绿灯以及一些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不合理,都是导致人车争道乱象频发的原因。

此外,一些机动车驾驶员法律意识、文明驾驶意识淡薄,无视交通法规和他人性命安全;行人为了一时的出行效率,不走天桥或地下通道,抱着侥幸心理冒险在疾速行驶的车流中横穿马路,一不小心就可能酿成大祸。

人车互让,难!

交通出行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多地集中整治人车争道乱象,根据国家规定出台相关举措,大力推广“礼让斑马线”活动,向过往行人和机动车驾驶人宣传交通安全常识,设置斑马线文明礼让手势牌,把单位车辆是否违法作为文明单位的评选条件,也有地区将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写入地方性法规。

北京、杭州、西安等城市,都在探索运用倡导和处罚并重的方式规范交通,如向全社会曝光车不让人名单,对车不让人的驾驶员处以罚款、扣分等。北京市交管部门在驾驶人理论考试地方题库中增加“文明礼让”内容,初学驾驶者有通过人行横道不停车让行、不主动避让行人行为的,将被评判为不合格。

今年以来,全国公安交管部门严抓机动车不礼让,查处相关违法行为同比上升3.4倍,因不礼让斑马线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数量、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8%和9.3%。但与此同时,“一阵风”式的不礼让“严打”仍然存在,受取证难、市民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制约,部分地区实施效果不太理想。

文明驾驶,让!

截至2017年6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0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3.71亿人,这对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交通安全法规完善和参与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斑马线文明是城市文明的缩影,“礼让斑马线”应尽快在全国范围成为行为规范,做到人人懂文明、遵法纪、守底线。作为公共道路交通的参与者,驾驶员、乘客、行人都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以礼让为荣,以抢行为耻,这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态度和素质,更是对生命的负责和敬畏。

“礼让斑马线”文明新风的倡导形成绝非一时之功,必须长期坚持、重拳严管、多方约束,谨防风过无痕,雨过地皮湿。

为了营造深入人心的“礼让”交通氛围,我们应倡导斑马线前“车让人、人快走”这一良性互动;对屡次犯规的驾驶员和拒不接受处罚的行人,可列入黑名单或记入个人档案中;以推广“礼让斑马线”为切入点,推动公共交通文明向纵深发展,让文明出行成为每位市民内化于心的习惯,筑牢交通安全防护墙。(半月谈记者 董璐 张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