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中国农业“惊人一跃”:扣启农业 >> 阅读

中国农业“惊人一跃”:扣启农业3.0时代

2017-07-11 16:56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游人在陕西省渭南市一个乡村旅游地自拍-刘潇摄

跨界农业:跨出农家天地宽

——大变局,新蓝海:扣启农业3.0时代(之五)

半月谈记者 叶含勇 叶婧 朱翃

走进山东省淄博沣亿农场,一个“新六产”的农业新业态跃然眼前:这里不仅种植了玫瑰花、山茱萸等作物,而且生产玫瑰花纯露等工业品,还有观光、采摘、餐饮、住宿等服务业。

“我们农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二三产融合起来,咱就成‘新六产’啦。”淄博沣亿农场负责人毕永浩说。

毕永浩说的“新六产”,就是指农户搞多种经营,既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又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还提供电商、采摘、餐饮、娱乐服务(第三产业),从而获得更多的增加值,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前景。

除了产业链延伸,在山东,农业正在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使农业不仅卖产品,还可以卖观赏的心境,卖参与的乐趣。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占地6000多亩,百年以上古树2万多株,涉及12个村庄,于2014年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小小的椹果,在每年上百万人的采摘和东方紫、圣源、卡洛斯等多家椹果酒厂家的加工中,身价倍增。由于效益突出,近3年来,夏津椹果种植增加了1500亩。

上海崇明岛的开心农场也是这样一种业态。它通过整合农村土地、房屋、农作物等资源,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改造,实现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全面开发。

东禾九谷开心农场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军旗说,大家可以在这里钓钓鱼、种种菜,城市的孩子们可以在水稻田里插秧,这种独特的、快乐的体验,肯定会成为城里人忘不了的另一种乐趣、另一种生活。

在成都锦江区三圣街道,以乡村旅游闻名的5个社区被称为“五朵金花”,它们分别是“花乡农居”红砂社区、“幸福梅林”幸福社区、“东篱菊园”驸马社区、“荷塘月色”万福社区和“江家菜地”江家堰社区,集中在12平方公里的三圣花乡景区核心地段。

2002年起,政府开始发力,依托三圣花乡花卉种植传统优势,按照统筹城乡的理念和思路,在红砂村打造“花乡农居”,率先探索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产业,在一年多时间里,“五朵金花”次第绽放,2006年被评为全国首个乡村旅游AAAA级风景旅游区。

这还没完,如今三圣花乡景区的不少农家乐已升级为“艺家乐”,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蓝顶艺术中心、画意村等文化创意基地先后成立,何多苓、方力钧、罗中立等中国顶尖的当代艺术家纷纷进驻。

传统的文化产业多以广告创意、出版传媒、原创艺术等为经营内容,传统农家乐多以展示农村风貌和农民生活场景吸引游客,二者如何发生“化学反应”?

在“幸福梅林”景区,一条20多米的青砖小径将半月谈记者带入了一座精致小院。川西民居风格的青瓦屋顶,涓涓细流顺瓦沟而下,汇入小院水池,池中一只旧木船。置身其间,品茶观鱼俯仰天地,竟然是一番晴天也能帘外雨潺潺的诗情画意。

小院的主人文君主攻雕塑。他说,来三圣花乡,就是想把这里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展示平台,用双手潜心呈现梦中的那个精神故乡。

三圣街道办事处景区综合科科长李国太告诉半月谈记者,像这样风格鲜明的艺术小院在三圣花乡已有40多家,锦江区为这些农家乐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艺家乐”,并及时注册了商标,以期不断提升景区品质和业态。

西南财大天府学院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孟曦认为,农家乐升级为“艺家乐”,是一种精神追求的必然。如果说新农民吹开了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一池春水”,那么艺术家引领的农家乐向“艺家乐”的转型,则进一步打开了农业与更多产业的“融合端口”。

山东省沂源县沙岭子村一个农业园区内,变身“产业工人”的农民在整理土地 赵东山摄

激发三农活力,迈向城乡双赢

——大变局,新蓝海:扣启农业3.0时代(之六)

半月谈记者 叶婧 朱翃 宋晓东

农业生产中有一个著名的“丰收悖论”,即由于许多农产品缺乏需求弹性,丰收后产量增加的收益不及价格下降的损失,从而导致增产不增收。这一悖论也暗含着一个结果:在农业产业链条中,要么生产者吃亏,要么消费者吃亏,很难找到一个两全的办法。

农业3.0时代,农村、农民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千年不易的“丰收悖论”也遭受挑战,农业变革的深远影响或许远远超出你我的想象。

再造农村,重塑农民

在山西吕梁市离石区信义镇归化村,以农家乐为代表、以农民为经营主体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不少村民变成了演员,农村变成了剧院。在实景剧《沟梁上的土疙瘩》中,参与演员是70多名平均年龄在54岁的当地贫困户。

村民崔永泉说,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天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比划比划当演员,一天能挣80元。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归化村出现了一批农家乐、采摘园、手工艺品制作销售点,过去破旧村庄如今已经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桃源美苑。

村庄变了,农民也变了。

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吸引了一批有知识、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这些对信息技术更为熟悉的“新农人”,对农业发展有着更深的见解,他们运用资本、技术、品牌与土地有机结合,正在为农村发展带来全新的生产模式、市场观念和创新活力。

河南省沈丘县槐店回族镇大王楼行政村的王晓康,2013年从河南工业大学毕业后回到乡里创业。他成立的合作社种植了从澳大利亚等地引进的200多种苗木,年综合产值达到500万元。

“除了苗木品种外,我们合作社成功的关键就是把人的体验加入到农业中去,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王晓康说,他将村里传统的苗木种植,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农业政策,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统合发展,在不断延伸的生产链条中提高收益。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唐华仓说,在农业发展的新时期,多元化经营让传统农村实现了美丽嬗变,农民群体多样化带动了农业生产革新,农业3.0时代正在为中国三农搭建起更为稳固紧密的纽带,推动乡土中国全面转型升级。

产销一体,城乡共赢

上海居民赵秀英和儿子媳妇生活在一起。谈到买菜,赵阿姨告诉半月谈记者,以前自己比较贪便宜,“我们这代人,经历过苦日子,所以比较精打细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子儿媳对菜品越来越看重,叮嘱她要买好的,应季刚上市的“市鲜货”。

“市鲜货总归要贵的咯,我一开始有点舍不得的,买着买着也就习惯了。”赵阿姨说。现在她们一家对蔬菜比较看重,“毕竟是天天吃的,一个是要新鲜,再一个最好是有机的,不要或者少打农药的,贵一点也能接受。”

赵阿姨朴素的言语道出了今日万千城市农产品消费者的心声。正如思念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所言,农业发展新时代,舌尖消费倒逼田间生产,从“种啥吃啥”变成“吃啥种啥”。这既满足了市场需求,也带动了农业转型、促进了农民增收。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这两年酥梨的销售方式也慢慢发生变化,以前卖的都是大路货,丰收了不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很可能增产不增收,而现在开始探索精品化生产,并通过电商定向销售,收益有了保障。”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三联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超纲说。

刘超纲认为,只有追求内在品质,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这要求生产流程再造,对土地也有要求,几百亩地都要标准化生产,采摘时期也有严格规定,还要建冷库储存水果,按照这个生产标准产出来的酥梨,自然是精品果。

以消费为起点,围绕消费来构建的新产销关系,使供求双方可以直接沟通,消除了原先信息不对称的壁垒,提供了更丰富多元的产品选择。农民有了更安心的获得感,市民也觉得钱花得值,城乡双赢,“丰收悖论”的阴霾逐渐消散。

正视风险,稳健前行

驶向农业3.0时代的航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近年各地方兴未艾的新农业多元实践背后,也有值得关注与深思的问题。

半月谈记者在各地采访过数十个下乡资本项目,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起步价”是百万元,千万元级也属寻常。不管他们种养的是传统品种还是新兴品种,都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一位新型农业从业者说,现代农业是烧钱的行业,资金压力很大。

广东省农业厅经管处处长黄孟欣明确表示:“政府不提倡、不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长期租赁承包土地。”省内一个县的农业局长却直言不讳:“有实力的资本家、大老板种地,至少一两千万元身家。土生土长的农民想种也种不了。”

在农业3.0时代的各种农业业态里,有的适合小本经营,农民参与度高,有的确实有较高的资金投入门槛,一般农户只能望而却步。尤其是,虽然中央反复强调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但地方往往有做大农业项目的冲动。这些因素都可能使部分农民在农业3.0时代中成为边缘人、旁观者。

山东德州市农业局局长郭平银认为,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方面,当前存在三方面症结亟待破解:利益联结方式单一,紧密型联结方式比重偏低;各经营主体利益分配不合理、不规范;利益联结关系松散,缺乏稳定性和公平信用。

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迈向农业3.0时代最大的风险,是农民不能很好参与现代农业项目,农村不能很好分享现代农业成果,三农不能同步发展。

业内专家建议,政府应该主动作为,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帮助农民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建立紧密利益联接机制,扶持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主体,进一步改革农村土地等制度,使农业3.0时代走得更稳、前景更美,让城乡共享农业现代化的成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