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江苏沛县:用“文化的力量”推动 >> 阅读

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后发崛起 ——江苏沛县改革观察

2017-05-27 08:41 作者:王运才 张展鹏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在沛县文化广场,一位学员在吹唢呐

60多岁的农民,不认识字,通过政府培训学会了剪纸,被乡亲们夸奖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从事文化工作32年,沛县文化馆馆长王宝红第一次遇到这种场面。

沛县,位于江苏西北部,秦时设县,迄今已2000余年,是汉高祖刘邦故里,被视为汉文化发源地。作为江苏“北大门”,近年来沛县摆脱传统路径依赖,深入挖掘本地资源,积极探索“文化惠民”,用“文化的力量”持续推动后发崛起。

“在这里长了本事、交了朋友、充实了生活”

尽管连续几年跻身全国百强县,沛县决定斥资逾4亿元建文化中心时,还是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尤其在苏北,绝对是大手笔。”县文广新体局局长孙益峰说,更难得的是,中心启用后,将三分之二的文化场馆用于公益活动,“广泛搜集了解百姓需求,每周开展各类免费培训班50多个。”

“人满为患”困扰着王宝红。记者在培训日程表上看到,既有舞蹈、书法等大众化项目,也有剪纸、唢呐、沛筑等本地“文化特产”。参加培训的市民说,现在全县最好的建筑留给老百姓,在这里“长了本事、交了朋友、充实了生活”。

每周六下午,58岁的郝敬春在文化馆开设沛筑培训班。比起舞蹈等课程,他的学员明显不多,但想到在江苏甚至全国仅有这一群人热衷于此,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筑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击弦乐器。公元前196年,刘邦回到沛县,击筑吟诵《大风歌》,此后筑一直被称为“沛筑”。郝敬春花了18年时间,将失传千年的沛筑恢复研制成功,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2014年,沛筑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比利时王后。2016年,沛筑与比利时的萨克斯共登中比两国建交45周年纪念封。

“郡县治,则天下安。”沛县县委书记李淑侠认为,挖掘县域的文化元素,不仅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还能激活当地发展活力,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县域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李淑侠看来,文化建设“重在坚持、久久为功”。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沛县就决心弘扬大汉文化,高起点规划建设,之后几届县委、县政府接力传承。

包括文化中心在内,沛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城市15分钟文化活动圈、10分钟健身圈已初步形成。此外,沛县还投资600万元实施镇、街道文体活动中心提档升级工程。

“十三五”期间,沛县计划投资30亿元,着力建设汉文化景区提升、安国汉之源小镇等重点项目,将生态湿地景观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开发于一体的综合载体。

从“煤城”到“一湖碧水绕半城”

2009年退休后,张让保持着每天散步的习惯,在沛县大街小巷走走看看。汉源路、萧何路、韩信路……看到这些路名,他感到既亲切又自豪。

张让1976年参加工作,曾担任沛县文广新体局副局长。“文化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他说,除了传承和惠民,文化还引领沛县走上一条不寻常的“绿色之路”。

沛县是江苏和华东地区的煤炭主产地,年产原煤1200万吨,占全省煤炭年产量的70%,被称作“煤城”。“如果不是重视文化,一味追求GDP,沛县一定是另一个模样。”张让感慨道。

作为沛县县长,吴卫东对此有更深感触。去年11月,江苏省党代会对区域发展作出重大调整,定位苏北要突出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作为老工业基地,沛县要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探索汉文化和生态发展深度融合的路径。

“我们努力摆脱传统路径依赖,深挖汉文化和生态资源,真正实现以绿色为基调的可持续发展。”吴卫东说,在转变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沛县有创新之举,比如让采煤塌陷区“变废为宝”。

芦荡深处鸟鸣声声,碧波之上白帆点点。身处安国镇湿地,迎风远眺,难以想象这之前是采煤塌陷区。

据安国镇镇长陈全更介绍,多年的开采遗留了很多塌陷区,仅安国镇就有两万多亩。2012年5月,经江苏省林业厅批准,安国镇从水质净化、湿地景观、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大汉文化五个层面入手,着力打造生态湿地。

安国镇历史悠久,素有“五里三诸侯,一代帝王乡”之称。陈全更说,借助这样的资源,因地制宜修复生态,还提升了文化旅游品质。

不仅是安国镇,沛县多地都将文化与旅游结合,由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而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影响、带动和促进了与之相关联的多个行业发展。

“人改变环境,环境也改变人”

在“好人广场”建成之前,袁海娟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大多数时间都在麻将桌上度过,为此闹得家庭不和。

有了广场之后,袁海娟学会了健身舞、功夫扇,还带动牌友们一起参加文体活动。现在,她已成为村里的文艺骨干,前不久还和姐妹们一起参加了县广场舞大赛。“其实一直喜欢跳舞,就是没有一个合适的环境。”袁海娟说,与一般广场舞不同,天天在“好人广场”上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间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不同于许多地方建名人广场,沛县选择为普通人树碑立传。记者在“好人广场”上看到,有孝老爱亲、明礼诚信、乐善好义、沛县好人等10个主题区块,通过主题雕塑、事迹长廊、慈善爱心碑、LED电子屏幕等形式,充分展现凡人善举。

沛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正冲说,持之以恒的文化建设,不仅让沛县的环境变得更好,还提升了沛县人的综合素质。

除了打造“好人广场”,沛县还搭建道德讲堂,组织好人事迹报告团以及好人文艺宣传队。此外,沛县还筹集800万元的好人文化基金,对沛县好人、徐州好人、江苏好人以及中国好人分别予以奖励。

“好人沛县”,正成为沛县又一张崭新的名片。截至目前,沛县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1人、中国好人16人、全国文明家庭1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1户,江苏好人等各级好人近千人。

“沛县连续多次在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上作典型经验介绍,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徐正冲说,苏北要振兴,必须先有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沛县在这方面积极实践,努力追求“文化崛起”。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利于作家和画家的创作。沛县现有中国作协会员8人,中国美协会员2人,在县一级中均处前列。江苏文史学家田秉锷认为,作为一个“以煤而兴”的县,沛县有如此文化成绩,得益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创新的现代思维有机结合。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采访快结束时,张让吟诵起《大风歌》,铿锵有力,洋溢着沛县人的自信与豁达。(半月谈记者 王运才 张展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