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迎两会】点铁成金:新思维再造 >> 阅读

【迎两会】点铁成金:新思维再造产业蓝海

2017-02-27 16:12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新业态是想出来的。”新视野、新思维对产业形态的重塑不可小觑。不同于以往,如今运用于新业态的新思维,立足于科技变革,但不拘泥于技术本身,以全新的运作方式将产业“带活”“玩活”,以共享、跨界、融合等为特点的新玩法令产业、产品形态生动。一招点铁成金,一片产业蓝海日益清晰呈现。

在广东省深圳市,快递员戚观衡(左)将包裹放入中集e栈快件箱;2小时后,小区居民郭若溪取出自己的包裹

深圳共享经济方兴未艾

半月谈记者 毛思倩 赵瑞希

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是从改革开放到创新驱动的代表之一。受益于共享经济的发展,如今在深圳,拥有一部手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早晨7点45分,深圳市民李雪准时走到离家500米外的上沙公交车站,在7点50分坐上了嗒嗒巴士,并在8点15分到达位于深圳科技园的科苑北公交车站。下车后,她在周围扫码解锁了一辆摩拜单车,花5毛钱、5分钟,骑行到1公里外的办公室。

继公交车、出租、单车共享风靡后,共享汽车也在深圳街头悄然铺开:通过手机APP,验证驾照和缴纳押金后,可以查找附近的共享汽车,连车钥匙都不需要,15块钱起就能享受“有车一族”的自驾体验。TOGO(途歌)公司市场品牌负责人罗寒心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深圳已经投放约200台TOGO共享汽车,预计今年二季度将达到500台。

共享经济核心是分享者将其闲置资源的使用权有偿让渡给有需要的其他人,通过共享的方式,提升资源利用率,从而降低双方的资源使用成本,同时还有利于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等。共享经济还在从消费领域向制造领域渗透,大企业将生产制造资源分享给中小企业。

以“创新”“包容”为城市名片的深圳,是各种共享经济业态的聚集地,也是共享经济的试水地。在2017年年初的深圳两会上,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就建议深圳积极探索分享城市试点。郭万达表示,深圳是我国重要的创新型城市,有基础、有条件发展共享经济,建设共享城市,并率先鼓励共享经济相关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实际上,在探索共享经济的道路上,深圳市已经率先迈开了步子。

作为一个汽车保有量超过340万台的城市,深圳为“共享”的“顺风车”开了绿灯,鼓励“共乘”,甚至还推出了多乘员专用车道。

2016年12月16日,深圳交警与摩拜单车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共享单车交通秩序管理工作的联合声明》,标志着深圳成为全国首个规范管理共享单车交通秩序的城市。2016年年末,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率先发布了《关于鼓励规范互联网自行车服务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同时规范自行车的停放。

摩拜公司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摩拜单车在深圳的良好发展受益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此外,在共享汽车领域,深圳市公共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还没有针对分时租赁的具体指导政策,但相关机构已经注意到这个市场的快速发展,在2016年已开始进行调研,估计2017年年内将出台相关政策,包括分时租赁行业准入制度、汽车租赁行业管理办法等。

郭万达建议,建立公共资源分享平台,开放医疗、城市管理、征信等具有高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数据,加强公共资源与平台的数据共享,将分享经济平台纳入政府采购范畴,加大对分享经济的产业扶持力度;鼓励监管机构小步走,推行“政府监管,行业协会规范,平台自律约束”的监管模式,并用好听证会,广泛征求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分享经济正成为全球性发展风潮,应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推进和引导我国分享经济的健康发展,把服务业变成经济增长的“主引擎”,释放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编辑:苏娅

一个小朋友通过穿戴设备在房间里体验VR博物馆 侯文坤摄

昆明“文化+”催生产业蝶变

半月谈记者 侯文坤

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立足传统产业,利用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实施“文化+”战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融合更多元素,不断催生产业蝶变。

小空间创造大价值

刚戴上VR眼镜,“昆明”瞬间变得触手可及,移步换景,山水风光、楼宇亭阁、民族风情……在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一栋办公楼里,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半月谈记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游遍昆明的自然人文景观。

“这就是科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它不但能展现出自然景观的恢宏之美,还能模拟还原人文景观的历史面貌,给受众带去全新文化体验。”VR内容生产商、昆明埃舍尔科技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庶说。

据了解,埃舍尔公司正和地方政府共建VR旅游资源库,目前已经采集云南80%景区景点的数字化内容。“文化+旅游+科技”的尝鲜组合,搭载新技术的文化产品,帮助这个成立才一年多的小公司,去年实现百万元以上的营业收入。

类似文创企业近年来在昆明落地的不在少数。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开放性的VR全景众创平台“720云”也诞生在昆明。

“平台内容以各地自然人文风情为主,目前已拥有9万名VR创作者、200万幅VR作品、300万大众用户。VR技术与文化资源的结合使我们成为全国最大的VR全景内容众创平台。”该平台研发者、昆明微想智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纲说。

跨界拥抱新业态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文联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李红梅说,产业融合当前已成为不少地方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文化产业不再是一座孤岛,文化与科技、服务、旅游、互联网等都有了交集,并走向深度融合,催生出新业态,增加产业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昆明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近年来,昆明市充分激发和调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潜力。作为“跨界”的重要载体,昆明市文创园区目前已建成18个,共入驻企业700余家,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以昆明重机厂等为代表的一批老旧工业厂房正在改造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如今,分布在昆明不同地点的文创园区和文创企业已成为许多市民的新玩场。一家文化创意园的发起人方彬说,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过程其实也是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升值过程,文化要素重组让昆明走出一条轻型化的产业发展新路径。

过去,人们常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如今在昆明,文化就是经济,“文化+”成为一种“低碳、环保”的新业态。

刘纲认为,“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农业”……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把无形的文化资源落实在有形的产业项目上,带来了“1+1>2”的效应,也让传统产业有了新的活力。2016年,昆明市营业收入上亿元的文化企业已达数十家。

文化潜力仍待挖掘

无疑,与发达地区相比,昆明市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叠加的元素、深度、广度还存在差距。不过,昆明绚丽多彩、别具风格的民族民俗文化,得天独厚、不可复制的文化旅游资源给了文创企业跨界的土壤,对社会资本来说也意味着巨大的吸引力。

昆明也看到了自身的优势。按照相关规划,昆明市计划到2020年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极,力争实现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增加值5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

昆明市文化产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对于文创企业,昆明将给予更大支持和引导力度,比如通过集中审批、绿色通道等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通过降低企业的办公、场地租用成本等方式进行扶持;通过组建基金、智库等方式解决文创企业的资金、人才缺口。

李红梅说,在现有基础上,昆明文化“+”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拓展,需要突破以往传统的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和影视创作的“小文化”范畴,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制造等新元素高度融合,激发活力和创造力,使不同产业间更好地相互促进和提升。 编辑:高远至

武汉光谷生物城引领智慧健康新发展

半月谈记者 陈俊

成立9年来,武汉光谷生物城充分发挥区域创新体系功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生物产业园区迅速崛起为全国第二大生物产业园区。

2008年,武汉开始建设光谷生物城。9年间,光谷生物城实现企业总收入近千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光谷生物城一开始就定位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生物产业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

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医疗器械、生物能源、生物服务、生物信息,是世界竞争最为激烈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目前,六大细分行业全面崛起,行业内企业“扎堆”武汉。全国最大的医学特检机构康圣达,亚洲最大医药CRO企业药明康德在光谷生物城设立了华中地区唯一研发生产基地,九州通医药集团已成长为我国最大民营医药物流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药集团总经理佘鲁林表示,“到十三五末,国药集团在光谷的生物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规模将会突破1000亿元。”

完整的产业链条加上良好的创新生态,9年间,8家世界500强企业来了,35家国内外上市企业入驻了,433个国内外高端生物团队进来,12个院士项目在此落地,2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但长春认为,过去9年,光谷生物城抢占产业制高点,关键是努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生根,建立了一套区域创新体系。

2009年6月,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宣告成立,这家囊括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科研院所,湖北省科技厅等政府部门,以及凯迪控股等企业在内的新型研究院正致力于织起一张研究网。

研究院借鉴先进运行机制,研究团队基本来源于高校,大学教师身份不变,由专家委员会经过评议,选取科技水平高、市场前景广的项目,研究团队以“首席科学家+团队+项目+经费+成果+企业”的形式入驻。

如今,研究院已成为生物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人才引进和企业孵化的公共平台。可控式胶囊内窥镜等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进入市场,两个全球首创的一类新药即将进入临床。 编辑:原碧霞

在2016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参赛选手在骑行 吴刚 摄

青海海北州,体育旅游玩“跨界”

半月谈记者 李琳海

每年7月高校毕业季,青海湖畔经常能看到一拨拨背着双肩包沿湖骑行的同学们。他们怀揣对高原的憧憬,选择用骑行的方式纪念自己的毕业季。在位于青海湖畔的海北藏族自治州,体育与旅游“联姻”玩起了“跨界”,民众更因此有了更多“获得感”。

一路骑行 一路旅行

专业的骑行服和酷炫的太阳镜是这些骑行族的标配。中山大学学生汪向东告诉半月谈记者,他们从重庆出发,一路骑到青海。“骑行路上,我们既锻炼了身体、观看了风景,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感情,体育旅游让我们体验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品质。”

达玉自行车骑行基地位于海北州美丽的金银滩草原,该基地在环青海湖地区有5个骑行驿站。依托骑行驿站,该基地负责人洛桑尖措搞起了环湖特色文化旅游。他在达玉基地里设置了民俗馆和高原民间体育体验区,将体育文化、草原文化和高原宗教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每到夏季,他会让骑行者和游客们体验骑马、射箭、蹬棍、锅庄舞等高原文化体育项目,还会举行露营大赛、篝火晚会等活动,让游客们体验“一路骑行、一路旅行”的时尚运动理念。达玉骑行基地每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总收入超千万元。

“雪山、湿地、湖泊、草原、原始森林等覆盖海北州全境,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人文风情,让我踏上了创业的起点,尝到了体育和旅游‘联姻’带来的甜头。”洛桑尖措说。

让民众更多分享体育旅游产品红利

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的岗什卡雪峰海拔5254.5米,是祁连山脉东段的最高峰,有着“西宁夏都第一峰”和“盛夏滑雪登山乐园”等美誉。近年来,随着岗什卡国际滑雪登山交流大会的举办,众多国内外登山探险旅游爱好者前来游玩。

据了解,门源县紧抓岗什卡雪峰独特的资源,聘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生态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所相关专家对岗什卡雪峰旅游区进行规划,规划定位按旅游区形象、功能和文化三大要素分别确定“雪山水晶宫·圣地岗什卡”“世界顶级高海拔雪山体育体验旅游区”“昆仑神话-西王母神话展示”,努力打造岗什卡体育旅游品牌。

青海省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卫东说,岗什卡雪山地处青藏高原,四季冰雪覆盖,这里是一块滑雪爱好者夏天都能“任性”的地方。

海北州祁连县因风景秀丽、植被丰富,有着“东方瑞士”的美誉。当下,该县也在努力打造“天境祁连”的品牌。祁连县旅游局局长王明军说,近年来,祁连县不断激发旅游资源新动能,扎实开创旅游产业发展新局面,多措并举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体育旅游互动中来。据了解,祁连县人口仅为5.3万,2016年该县旅游人数却达147万。

“体育旅游是否有特色、产品能否适应市场需求,是体育旅游发展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青海省体育局局长张宁说,只有根据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及时调整,促进“旅游+体育”的多元化和深层次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个性定制成产业风向标

当前体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在扩大有效投资和消费方面作用凸显。全国人大代表、民盟青海省委原专职副主委程苏说:“旅游和体育产业应提供更多热门体育旅游产品,同时要有创新精神,让旅游和体育实现更高程度融合,从而增加旅游本身的刺激性、趣味性、观赏性、参与性、体验性。”

未来体育旅游产品将更注重个性定制和深度体验。洛桑尖措说,以骑行为例,他们将按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安排最专业的骑行向导带队。“客户观赏到的风景一定是最美的,运动强度一定是最合适的,吃到的食物也一定是最具当地特色的。”

“政府要谋长远发展,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政策扶持、标准化推动、平台支撑等手段,全面推动体育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张宁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