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学员在农家武馆习练太极拳。朱祥摄
焦作,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烧煤炭的小作坊”。这是一座因煤而生、以矿起家的城市。作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河南焦作市经济发展冲破了资源枯竭的重重羁绊,锚定经济转型升级。
岁末年初,焦作的千余名县乡干部、企业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一场场思想解放大辩论。“转型发展最重要的是解放思想,还是务实重干?”“快速增大经济总量关键是发展创新型高科技产业,还是挖潜传统资源型产业?”……近700场辩论吹响了“百年煤城”转型发展二次创业的号角。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这座城市的企业家们、领导干部们,又会用怎样的实践回答这些时代命题?半月谈记者走进工厂企业、田间地头进行了调查。
传统产业:
向科技创新要潜力,向资本市场要动力
半月谈记者在辩论赛现场发现,一家名为“多氟多”的企业,名字被频频提及。带着好奇,半月谈记者走进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的企业,如今已是全世界最大的无机氟化工企业。它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传统工业同样可以迸发无限潜能。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公司董事长李世江带领他的研究团队经过8年多科研攻关,打破日本等国外垄断,突破了化工产业链上的关键性技术——六氟磷酸锂。这一技术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锂电池,被称为“锂电池的血液”。“如今我们在技术上世界领先,不仅自己的产品变成论斤、论克卖,还凭借技术优势将产品卖到日本等国。”李世江眼里闪着光,颇为自豪。
多氟多是焦作众多工业企业转型的一个缩影。焦作因煤而兴,但现在作为一个煤炭枯竭型城市,摆在前面的路只有一条:转型发展。
如何转型?“焦作过去靠工业起家,现在靠工业当家,将来还得靠工业发家。”焦作市委书记王小平说。
传统工业企业如何担起这个使命?首先他们向技术创新要潜力。位于孟州的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成为国内唯一批量生产欧V以上排放发动机气缸套的企业。其次他们向资本市场要动力。除了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还通过与一些行业龙头企业,采取战略合作、兼并重组、并购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
2016年以来,焦作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攻城略地”,表现抢眼。2016年10月,河南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收购四川龙蟒钛业,实现钛白粉年产能60万吨,成为行业亚洲第一。2016年8月,多氟多收购河北红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深度布局新能源产业。根据焦作市提出的发展目标,未来五年,焦作全市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将超过10家、50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0家。“只有做大才有话语权定价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李世江说。
新兴动能:
以新理念、新业态拓展发展新空间
用技术和资本激活存量的同时,焦作着重培育一批新产业,通过发展新理念、新业态为焦作经济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旅游业正是新动能里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焦作山水”已蜚声海内外,但依然面临着旅游产品链条短、新业态旅游产品缺乏等短板。为此,2016年以来,焦作旅游业掀起“二次创业”高潮。焦作市委提出,旅游业“二次创业”的目标,即以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为重点,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围绕太极文化开发,加快养生产业发展,将焦作打造成“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这一国际旅游名城。
焦作借助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的东风加快发展,一批传统村落正相继揭开神秘面纱。一斗水村,一个只有3个自然村200多口人的小村,沿着狭窄的豫晋古商道山路分布,保存着比较完整的明清风格的石头房子。马帮商路衰落后,小村也日益贫穷。如今,石屋被改造成民宿,住在民宿里,品尝农家菜,看神奇的一斗水泉,贫穷小山村成了众多游客向往的“世外桃源”。
县域经济方面,也呈现出明争暗赛的态势,如博爱县正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地域特点的内生型电商之路,着重培育了一支以“山药哥”“丸子姐”“澡巾王”等为代表的跑不了、赶不走、能扎根县域土壤的本土电商队伍。数据显示,2016年博爱电商交易额15.74亿元,网络零售额4.48亿元。
“博爱将电商定位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支点,也是希望以此构建起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动力体系。”博爱县委书记张建说。
生态立市:
从“黑色印象”到“绿色空间”
焦作这座因煤而兴的重工业新兴城市,曾以“黑色印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生态环境是产业长远发展、人民生活福祉的重要保障,更是经济社会成功转型的重要支撑。焦作市委提出,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立市战略。
王小平这样描述焦作未来城市的样子——“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山城一体”,要让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让城市有根有魂、有活力有魅力。
焦作北山的缝山针公园、龙翔矿山公园等如今成为市民近郊游的好去处。然而就在一年多前,北山因长期大规模矿山开发而遍体鳞伤。
为给大山“疗伤”,焦作打响生态会战。全市413家非法采矿点、1028个非法矿产品经营加工点被取缔。与此同时,大山的“伤口”被18公里长、4000余亩遍植绿树的山地矿山公园取而代之,环城森林体系初见雏形。未来五年,焦作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5%以上、城市绿地率达到36.5%以上。
就在城市“半城青山半城水”的局面拉开的同时,在农村,一场关于农村生态修复的实验也正在探索。
泥土垛墙、青砖瓦房、狗头门楼,还有麦秸垛、玉米穗,营造出的农家温馨让人流连忘返。随处可见的农家乐、茶馆又为村庄增添几许田园情趣。这是半月谈记者在孟州市莫沟村走访时看到的景象。
这个原本日渐衰落的北方小村落,缘何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又“活”了过来?改变源于一场新农村的建设实验。“当前不少农村存在生态失衡、城乡差别、贫富差距、精神缺失四大问题。”孟州市委书记李英杰告诉半月谈记者,为此莫沟重建的内在思路是修复乡村生态,与此同时实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回归。
莫沟的实践显示了重建乡村生态对农村复兴的巨大价值。目前,焦作正部署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广莫沟经验,修复乡村生态,建成一批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生活美的“四美”乡村。王小平说,通过城乡统筹,生态共建,最终要在焦作的广阔土地上,打造出一个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绿色生态空间。(半月谈记者 孙志平 李钧德 甘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