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省会观察】成都:成长之都 >> 阅读

【省会观察】成都:成长之都

2017-11-27 09:28 作者: 惠小勇 丛峰 谢佼 许茹 李倩薇 李力可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成都钟书阁

“敢为天下先”,创新是城市成长的不竭动力

成都人周海涛又在忙着找办公室了。作为“果小美”公司高级副总裁,3个月里他搬了3次办公室。这家主打“无人零售”的创新公司,在成立以来的141天里以“核聚变”的速度增长着。刚成立时几个核心员工,第二个月变成几十个,第三个月几百个,第四个月后达到数千人。

创新,既是当下成都最热的词汇之一,也是贯穿成都数千年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词汇。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提花织机,出土于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水平;成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地区之一,还是秦汉时世界漆器制造中心和世界最早雕版印刷术起源之一;人类的第一张纸币——“交子”,诞生在宋代的成都……

即使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成都依然以“敢为天下先”的姿态领时代潮流:新中国第一支股票“蜀都大厦”诞生在成都;第一个股票场外交易市场“红庙子”在成都;成都还是最早的农村改革发源地之一;与重庆一起获批全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是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点区域……

成都的创新创造精神,从未脱离过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快与慢、旧与新的辩证法中,成都既守住了川戏、蜀绣、盖碗茶,又能“慢工出细活”,以工匠精神设计和制造歼—20、C919、高铁……

成都创新的能力,不仅在产品,更在于对人的解放和激发,对体制机制的革新。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黄楠教授,研究了一辈子的“血管支架”。经费紧张时,他要靠抽自己的血来当实验品。可当“第一代可降解血管支架技术”出来时,却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投资。

然而到了2016年,第二代血管支架技术还在试验阶段,主动上门要求转化的企业已蜂拥而至。

前后冰火两重天,为什么?“当年所有权模糊,企业担心投资打水漂,所以不敢投资。现在通过改革,明晰了所有权,锁定了收益,企业有了‘定心丸’,自然愿意投资。”成都市科技局局长卢铁城解释说。

这项始于西南交通大学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被称为科技界的“小岗村”试验。科研人员职务发明可以和学校一起按比例确权并享受收益。改革前,西南交大3年时间仅转化专利7项;改革后,仅一年多时间,就已完成170多项专利的分割确权。

成都市又顺势推出了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十条”,为制度创新再加一把火。目前,这项改革已被在蓉的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广泛接受并应用。

今年9月,积极寻找城市发展“新引擎”的成都市,专门成立了“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目标是2022年新经济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

成都确实有这样的实力和未来。据统计,即使是目前,成都市的新经济总量指数、发展指数、竞争力,已在全国排名第四、第六和第七位,大数据、云计算、数字金融等新经济代表行业在全国城市位居前列。

当然制约也存在。由于历史的原因,成都的创新结构像一个“哑铃”:一方面,拥有大量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拥有富士康、京东方、中国中车等顶尖制造业企业。一旦打通两者之间狭窄的通道,巨大的创新产能瞬间就会迸发出来。

在成都正南方向,一片曾经的田野上,一个环绕湖水的“科学城”正在拔地而起。一批未来可能成为“独角兽”的创新企业,正在不同的平台上孕育着。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是清华大学西部第一个产学研创投综合平台。其“易充无线”或将改变电动汽车充电方式。仅半年时间,该项目就已完成4轮融资,市值近7亿元。

——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全国空中三千多架民用飞机即时数据一览无余;量子传感实现极限物理的精密测量;专业矢量无人机可应对森林峡谷等恶劣环境……

——亚信安全大楼,人们仿佛走进科幻大片,数十台电脑屏上不分昼夜地上演着网络安全攻防战。去年仅为一个省提供的服务,就破获网络欺诈3465起,挽回损失上百亿元。

成都龙泉湖-唐健-摄

盆地自古多开放,内陆腹地折射丝路今昔

党的十九大之后,成都市重新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以“世界眼光”定位未来城市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至2022年,全面建成区域中心城市;2035年,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2050年,迈入世界城市行列。

雄心锁定“世界城市”,很多人会心一笑之后,或许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内陆城市的条件反射。然而,仔细研究成都城市发展史,你会发现,走向世界一直以来都是这个盆地城市的深深印记。考古专家、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毅介绍说,新疆和田地区出土的汉代织锦和蜀锦织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大量有关蜀锦、蜀绣、蜀杖等的文物文献,都无可质疑地证明,汉唐时期成都因大量生产丝绸等精致货品而成为北方丝绸之路的制造业和物流中心、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

时至今日,成都在开放之路上又焕发出新的风采。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下,通过发达的航空业和国际铁路,无论身在世界何处,你都能发现成都的影子。

10月26日晚,一架满载成都旅客的“功夫熊猫”客机,缓缓滑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航站楼,它的下一站是美国纽约。这条飞越北极圈直达美国东海岸的航线,是成都的第104条国际航线。

据统计,2016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达4600万人,一架架飞机密集起落,这座机场已然位列世界最繁忙机场第27位、国内第4位,甚至有航线已进入全球20大最繁忙航线排行榜。而正在修建、将于2020年投入使用的天府国际机场将使成都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

每天,从成都出发,出阿拉山口,沿着古丝绸之路直达欧洲的中欧班列(蓉欧快铁),不断把“四川造”和“成都造”运往欧洲,同时又将欧洲的各类商品运到中国。

自2013年开行以来,稳定、省时、高效的蓉欧快铁已经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标志之一。俄罗斯莫斯科、波兰罗兹、德国纽伦堡、荷兰蒂尔堡……一座座欧洲城市与成都通过蓉欧快铁连在一起,今年来,成都国际铁路港已发出713列蓉欧快铁,同时还可实现每周“去19回11”的双向稳定运行,在全国中欧班列中保持领先。

“通过蓉欧快铁进行跨国商品贸易,运输时间仅为海运的三分之一,运输成本仅为空运的四分之一。”成都国际铁路港投促中心中级主管王桂飞说。

从事平行汽车进口业务的周俊波告诉记者:“过去西南地区进口汽车需要从天津和上海海运进口,一等就是两三个月。现在,蓉欧快铁直接运输到成都只需要25天。”

开放的环境吸引了众多国际企业、机构在成都设立办事机构,经贸和文化交流成为成都对外交流的“双引擎”。

据统计,目前成都市已有17家驻蓉领事机构、34个国际友好城市、281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与2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

开放,历来是成都与世界对话、与友人沟通的重要方式。据考证,生于蜀中的晚唐诗人李珣,其先祖便是隋朝来中国经商的波斯商人,他们将波斯草药引入了中国,而李珣除了写诗,更研究药学,其所著的六卷《海药本草》对《本草纲目》亦有影响。

虽然地处盆地,但成都的文化基因里从来没有“封闭”二字。巴蜀文化学专家谭继和教授认为,所谓“盆地意识”很大程度上是外人加于成都身上的印象。封闭与落后,不是成都的主流文化,只是历史上某个或几个短暂的时期。

如今,更充分、更全面、更深度的开放,让成都在向世界的学习中成长,也让成都的成长对世界更有价值。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包容乐观孕育创新开放。拥有历史厚度、人文温度和发展热度的成都,与共筑“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同步,正大踏步地向着未来进发。

半月谈记者 惠小勇 丛峰 谢佼 许茹 李倩薇 李力可

编辑:李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