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少药”“缺医”:透视风口上的 >> 阅读

“少药”“缺医”:透视风口上的大国中医药

2016-05-12 09:23 作者:李亚红 彭卓等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原碧霞
分享到:

2015年11月30日,一名乌克兰医生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教授王小荣(前右一)的指导下为患者把脉问诊

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从地方政府到医院、药企,在中医药传承和创新上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实践。复活经典名方、为传统中医药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中医药走出去……一系列探索为中医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医药这棵“老树”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深挖名方 传承创新

中医治病多用方剂,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方剂近10万个。但伴随时代发展,现代人的疾病谱发生变化,同时不少野生珍稀中药材原料已经或正在枯竭,经典名方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当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经典名方进行深度挖掘,研制出更多更好的中药新药,正成为科研院所、企业的努力方向。

北京同仁堂十大名药之一的牛黄清心丸,本方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牛黄清心圆”,有“科学凉茶”之称。同仁堂集团科技质量部部长黄宁告诉记者,考虑到该药中朱砂等药材的重金属含量较高,同仁堂调整了方子,生产出不含朱砂和雄黄的牛黄清心丸。

连花清瘟胶囊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普通感冒、流感的中成药,汲取了古代名医用药的精华,结合现代抗病毒、抑菌、提高免疫力的中药研究成果创制而成。如今,这一“古为今用”的创新中药已在全国12万家医院、药店推广应用。

连花清瘟胶囊的主要研发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说,我们要从战略高度确立并尊重中医药的科学价值,重视、支持、发挥中医药的整体理论思维优势、理法方药一体化的组方原创优势,让传统中医药发挥更大作用。

一些地方则加大了对经典名方的保护力度。福建中医药大学目前正积极展开对经典名方的抢救性发掘。学校药学院副院长徐伟告诉记者,他们将全省分区,并深入到每个镇去寻找老药师和老中医,探寻中医经典名方和炮制工艺,对一些有价值的工艺,会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下来。

此外,学校还组建中药材采集普查队,到深山老林中,探寻福建中草药的分布情况。记者在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实验室看到,刚采摘回来的中草药正在被制作成标本,仓库中放满了普查队历年从全国各地采摘收购的中草药。

“对经典名方的二次研究过程,也是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实现重大突破的契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

走现代化标准化之路

在攻克世界医学难题、造福人类健康方面,传统中医药堪称一个极大的宝库,但要让传统中医药在当下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用现代科技挖掘其内涵。

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与美国国立癌症中心补充替代医学办公室力图通过中医现代化办法,寻找攻克癌症和延长患者寿命的“钥匙”。这一切的背后,是近年来北京广安门医院在中医治疗肿瘤上的积极探索,肿瘤科主持编制的《恶性肿瘤中医临床指南》全球首发后,也获得了海内外中医专家的广泛认可。

“我们的医生不仅要懂肿瘤,还要学习内科、免疫、药理,以及现代检测手段和实验方法,用科学的方法和数据评价中医对肿瘤的治疗效果,从而让中医在医学界获得真正的认可和尊重。”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原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副所长林洪生说,“中医药需要在与西医的平等交流合作中展示自己的独特优势。”

在标准化方面,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下,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中国中药协会、中国针灸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和中国药膳研究会去年底在京联合发布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中药学基本术语》《白病(白癜风)维吾尔医诊疗指南》等109项中医药团体标准。

“这些标准的发布对规范中医药临床诊疗、基本术语及评价方法,提升中医药在健康中国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桑滨生说。

除了积极融入前沿科学探索、加快标准化步伐,还有不少地方和医院不断创新,让中医药适应时代变化和需求,走进寻常百姓家。

2013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探索推出中药膏方,受到患者的欢迎。

该院主任医师王秀云表示,膏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在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方药,经煎煮、浓缩,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制剂。“与普通汤药相比,膏方具有药物浓度高、体积小、药效稳定、服用方便、口感好和便于携带等优点。”

据统计,2014年有1235人次接受了膏方疗法,2015年上涨到2554人次。医院每年“膏方节”期间,多位中医专家坐诊膏方诊室,为就诊者“订制”适合自己的养生膏方。

河南南阳立足自身特色,尝试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中医药发展。目前南阳市已开始探索建立中医药科研体系,以大中专院校为基地,充分运用现代理论和技术,鼓励多学科、跨领域、产学研、海内外结合,打造南阳中医科研核心团队。此外,南阳市还制订并发布了山茱萸、辛夷、裕丹参、桐桔梗等“八大宛药”的药材种植标准和炮制加工质量标准。

敲开中医药国际化大门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其国际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在北京、上海的连锁医院出诊,给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面授,与海外医师代表团交流,给针法培训班学员授课,开展免费公益讲座及微博微信健康传播……拥有几十万微博微信粉丝的北京大诚中医针灸医院院长程凯,工作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的。

40多岁的程凯是中国工程院首位针灸界院士、国医大师程莘农的嫡孙,也是程氏针灸第四代传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近年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以程氏针灸疗法为特色的大诚中医连锁机构在北京、上海陆续建立了4家临床传承基地,举办“程门解穴”传承培训班。通过微博微信社交平台,程凯已建立起一个大型海内外针灸专家群,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针灸专家,经常用视频、图片和文字交流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的探索。

程凯说,现在国际上对中医针灸学认可度很高。“中医走向世界,针灸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爷爷撰写的《中国针灸学》,现在依然是美国、加拿大等国针灸师考试的必读教材之一。”

程凯将中医针灸传播海外,而一些中药企业则通过自主创新,逐渐进入国际市场。

2012年3月22日,由成都地奥集团研制生产的“地奥心血康胶囊”获准在欧盟注册上市,实现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性药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零的突破,同时成为欧盟成员国以外获得市场准入的第一个植物药。

“中医药走向国际靠科技,引领国际靠标准。”在张伯礼看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说明中医药经验和现代科技结合可以解决重大问题。中医药走向世界靠疗效,科技是它的翅膀。同时,中医药的国际化也带动了其标准提升和创新发展,比如中医药临床循证评价、国际标准、专利保护、生产技术提升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

为促进中医药进一步健康发展,专家建议,要将发展中医药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举措,完善中医付费、医生医院评价等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逐步扭转中医临床遇冷及“西医化”现象。(参与采写:李亚红 彭卓 董小红 陈弘毅 王烁 宋晓东 专题策划\编辑:郑明达 何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