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走出迷茫,回归乡村教育本源 >> 阅读

走出迷茫,关键在回归乡村教育的本源

2014-08-01 08:16 来源:半月谈网综合 编辑:原碧霞
分享到:

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对于农村教育的功能定位,今天也许我们可以超越“离农”和“为农”这种二元对立的认识。即便在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75%左右,仍将拥有绝对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拥有规模巨大的农业,农村并不会消亡,农业现代化仍然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农村教育不应该是单一的升学教育,不应该照搬城市化的“应试教育”,而需要满足为升学、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三重目标。

陆世德提出,农村教育应该回归本原。“现在农村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追求同质化的教育。总是要和城镇学校、城市学校走同一条路,就是让孩子应试,追求分数,追求成绩。在农村的师资、资源远远不如城市学校的时候,这条路我们怎么可能走得通呢?”

“我们农村教育应该走一条差异化发展的道路,不要和城里学校去竞争,而是要走适合农村教育的道路。”陆世德说,“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要从理念上转变过来,要让我们的农村教育回归本原,不是把每个不同的人培养得像一个人一样,而是把原本就不一样的人培养得更加不一样。”

陆世德特别强调,农村学校可以将改变课程作为突破口,包括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内容构建。

“改变课堂的关键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陆世德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里体验成长的快乐。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人格方面是健全的,他有一种主动成长、主动发展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我们的课堂改变了,孩子健康成长,人格完善,高分是水到渠成的成果。”

在课程构建上,陆世德强调,学校要构建适合农村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要遵循生活化的原则,贴近农村的生活。让孩子们离生活越近,就越是成功的教育。”

“农村教育也有可能走在城市教育之前”

“目前在农村出现的教育小规模化、综合化、生活化、社区化现象,正是农村现代教育的图景。”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从农村学生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不能用应试化的城市教育去改变农村教育。

需要面向农村实际,创造性地改革农村教育。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开展农科教结合的尝试,开展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教统筹”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践,今天仍然值得借鉴。

金近小学所在的浙江省上虞市,虽然城市化比例较高、以工业为主,但很重视打造根植乡土文化的“新乡村教育”。当地人认为,乡土文化是推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资源和有效抓手。在发展农村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吸纳并内化乡土文化,教育就有了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这种植根乡土的教育,不一定是农业科技教育,而是以学生的人格养成为目标,倡导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的价值,教育与农村社区发展紧密结合,是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通过实行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公民道德和能力培养。

吉林抚松县农村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为18岁做准备”,将缺乏良好习惯、行为粗野的农村孩子培养成“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情趣高雅,心灵美雅之人”。这样,无论学生将来是继续升学、进城打工还是回乡务农,都获得了赖以安身立命的“通行证”。

杨东平认为,农村教育可能会走在城市教育的前面。“在前几年大家已经看到过一个现象,在农村学校的课改,以山东省杜郎口中学为代表,出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城市重点学校名校不用老改革,就凭它的教育GDP就可以继续办学。但是没有优势的农村学校必须从改革中突围,不仅在学业成就上取得很好的成绩,而且逼近了教育的本意。在回归教育本质的方向上,农村教育也有可能走在城市教育之前,现在高度应试化的城市教育不是我们的目标。”

“农村教育一直处在迷茫中。但金近小学等农村学校的案例说明,在中国的乡村的确有美丽的校园,有一批农村教育家正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各自开拓一片新天地。”杨东平说,“改善农村教育的主体还是我们基层第一线的校长、教师和局长,只要我们在第一线的教师和校长不放弃,有理想有追求,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半月谈网综合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