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打造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 >> 阅读

京津冀一体化:打造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

2014-04-28 22:20 作者:何晏 关桂峰 高远至 齐雷杰 等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lh
分享到:

向制度创新要动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多年,但进展缓慢,合作仅限于“零星”。此次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在繁荣与贫困并存、发展与污染同在的情况下,该地区要携手共进仍需破除重重障碍。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相关体制机制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他们也为此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

顶层协调 改革推进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破解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难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表示,京津冀地区有两市一省,北京还涉及各个部委,有了高规格的协调机构,许多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否则很难迈开步子,再美好的设想也会原地踏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也认为,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协调机制。“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必须要有一个上级权威部门牵头的协调机构,没有这样一个机构,谁的声音大就听谁的,那还是突破不了以前面临的那些难题。”

专家们普遍表示,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行政力量强大造成地区经济分割严重,解铃还需系铃人,现在需要更高一层的行政力量来打破这种格局,从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我设想,国务院可不可以搞一个区域政策委员会,其作用包括制订规划、协调区域政策、发起共同基金等,它是一个议事性机构,而不是职能部门。如果在国务院层面有这样一个机构,那对协调三地政府的工作将会十分有利。”陈耀说。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则更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的协作。他说,能不能成立一个专门统筹协调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机构,三地每年按各自GDP的一定比例拿出一部分钱,交给这个机构,用于跨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赢。

“跨了好几个省的大巴黎区就有这样一个机构,它掌握一定资金,对各个省区之间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统一建设,效果很好。”马晓河说,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王辉认同需要政府协调机构,不过他同时认为,仅靠政府协调机构是不够的,还要发挥专家、公众的作用,调动不同层面在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积极性。“如果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只是政府的事,那还是不能走出死胡同。”

另外,专家们还建议,必须对地方的考核评价机制、财税体制等进行改革,“否则,屁股决定脑袋,大家还是要争着上项目,这样协同发展将难有实质性成果。”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说。

优化分工 利益共享

面对雾霾频发和发展困境,“同呼吸、共命运”的高发展关联度已成京津冀共识。但涉及产业转移和优化布局时,三地又“各怀私心”。

曾参与京津冀相关规划调研工作的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认为,京津冀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各自的发展目标进行调整,形成共识,共同确立具体可行的产业发展战略及规划,制定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实现分工合作、错位发展。

不过,这样的理想方案落实起来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张占斌说,北京的许多企业、许多单位确实应该搬迁,但是话好说,真正让谁搬的时候就没那么容易。“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先控制增量,新的产业布局一定要符合协同发展的要求,然后逐渐地消化存量。”

消化存量也应建立一个利益共享机制进行激励。“比如能不能建立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分税机制。现在中央和地方之间有分税机制,但地方之间没有,导致一个企业转走了,当地的财税收入就全没了,这肯定会带来阻力。”王辉说。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则建议,可以设立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引导基金。“对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应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比如搬迁出去的企业可获得适当的财税返还和奖励,员工可获得一定的补偿等。”赵弘说,现在是市场经济,政策目标需要靠利益推动而不是行政命令来实现。

此外,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等空间节点,也是地区之间实现利益共享的一条重要途径。张贵建议,可沿原来的京津塘高速公路,布局系列科技产业园区,形成京津科技新干线,使其成为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空间载体。

正在建设的北京新机场也是一个重要的空间节点。陈耀介绍,新机场的直接投资达七八百亿元,带动投资更多,其范围也跨越了北京与河北,现在河北方面已经围绕机场开始布局临空经济。

“临空新经济区不能是北京自己建设,应该跟河北一起,共同进行临空经济区的规划。”陈耀说,我们认为这个临空经济区在河北的面积可以大一些,它应该成为京津冀地区非常重要的一个增长极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同抓手。

缩小落差 共享资源

京津冀公共服务水平的巨大落差,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大障碍。参加研讨的专家指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个原因,北京要转移产业、外迁人口困难重重,没有北京市民愿意放弃自己的户籍,成为河北某个城市的居民。

“北京教育、医疗等条件好,河北、天津与之相比落差较大。不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我肯定不愿到河北去。”在北京一家企业上班的张女士直截了当地说。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随着数十万北京人口到河北燕郊居住,当地教育面临巨大压力。每年适龄小学生增长2000多人,学校里几乎每间教室都挤得满满当当,甚至连下课上厕所都得举手示意老师,一个个排队有序进出,以防发生拥挤。

对于京津冀三地“居户分离”的人来说,现实中面临的问题远远不止教育。一些居住在河北的北京市民告诉记者,由于医保关系在北京,所以尽管当地医院方便,但也不得不选择到北京看病,否则很难报销。

马晓河说,三地要构建一体化、同城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当人们在保定住和在北京住生活质量一样的时候,人口才不会向北京过度聚集。在欧洲,一些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生活舒适度更高,人口分散,就是因为保障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存量转移难度较大,可在增量上做文章。”张贵认为,应推动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新增部分落户周边地区,以多种方式向周边辐射和延伸,同时北京周边地区自身也要加大医疗、教育的投入,通过自身努力不断缩小与北京的差距。

张占斌说,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总体需要较长时间,但有一些领域,比如交通、通讯的互通互联可以先做起来。“北京、天津到唐山、张家口、承德、保定、石家庄等城市的城际列车可以加快开通,这样既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资源在三地之间的流动和共享。”(记者 刘元旭)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