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三农携手互联网:令人振奋的经济 >> 阅读

三农携手互联网:令人振奋的经济新故事

2014-02-10 07:09 作者:张遥 潘林青 晏国政 陈刚 等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lh
分享到:

 

编者按 当一直被传统形象所笼罩的农业、农村、农民与当今最时尚的互联网携手,会发生什么?

答案令人欣慰:正在发生的一切都很美好,未来还有更多想象空间。

当互联网初次进入中国,许多明眼人就看到了它对改造三农的天然优势: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整合松散的农村资源,包括人力、农产品信息,等等,堪称最好的技术平台。有人甚至浪漫地设想,给中国农民每人发一台电脑,联上网,中国三农将一步跨入现代化。

当然,三农问题并非“一网就灵”,但互联网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确优势独到。然而,三农又能给互联网提供什么机会?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无解。但恰恰是这个问题的无解,令互联网所在的市场力量一直对三农敬而远之,互联网在农村的推广只能由政府进行,一直步履缓慢。

显然,仅有三农对互联网一见钟情是不够的,两厢情愿才会有化学反应。最近几年,二者深度结合的机会终于出现,市场力量开始主导这一进程:农产品电商这个新业态的出现,使互联网与三农开始无限接近,无数农民投身网络创业,“淘宝村”在全国星罗棋布般出现。

2013年出现的O2O大潮(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又给这一趋势加了一把火:农业,可能是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下一片“蓝海”。互联网巨头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与此同时,政府多年来进行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也开始集中发力,互联网将扮演主角。

三农与互联网的携手,已初步结出硕果: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农村人口占比为28.6%,规模达1.77亿,相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另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有各类“淘宝村”20个,网店总数为1.5万家,带动6万人直接就业。

2014年,互联网与三农还将深度融合,前景璀璨:生鲜电商为农产品进一步打开市场,促进农民增收;互联网资本进入种植环节,从源头梳理农业发展;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4G、大数据的发展使三农上网如虎添翼;电子政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弥合……

三农与互联网的携手,也许是中国经济生活中最令人振奋的故事之一。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景,半月谈记者深入各地进行了相关调研。

那些被互联网改变的村庄

农民网商的崛起是当前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半月谈记者近日深入浙江、江苏、山东、山西、湖北、福建等地调研了解到,农村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空间布局,让农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有机会以较低的成本直接对接全国和全球大市场,不光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而且带动和发展了农村加工制造业、服务业等。目前,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学会利用互联网营销自己的美丽乡村,编织未来的美好生活。

“淘宝村”借网出海

今年1月15日下午,在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农民网商一条街上,几十家快递公司开始忙碌起来,过秤、装车,集装箱卡车一辆接一辆,吆喝声、鸣笛声交杂在一起。来往送货的车辆在路上想掉个头都很困难。

过去5年里,这个曾经贫穷的苏北小村在电子商务的带动下,形成了集材料、设计、生产、销售、物流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放下锄头、摸起鼠标的农民,通过在淘宝网店销售家具,让这个苏北农村的名字响彻全国。

“没有寒寒当初的带动,就没有现在的‘淘宝村’。”村民口中的寒寒,就是沙集网商的主要创始人孙寒。2007年,孙寒开始在网上卖板材家具,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老少互相学习互相模仿,做成了今天的沙集“淘宝村”。

江苏省睢宁县公共信息服务中心副主任程卫东告诉记者,目前沙集镇拥有农民网商1300多人,开办网店2000余家,2013年网上销售额超过20亿元。沙集镇已经形成一个以上千名网商为核心,周边辅以快递企业、原料供应、包装供应等服务商在内的生态圈,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除了沙集镇东风村,类似的农民网商群体在我国其他地方还有不少。例如主营草柳编家居用品的山东博兴湾头村、盛产羊绒制品的河北清河东高庄、小商品基地浙江义乌青岩刘村、加工藤铁工艺品的福建安溪灶美村、制作演出服饰的山东曹县丁楼村……一个个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的“淘宝村”,已经成为我国电子商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何农民能够成为网络能手,并且抱团走向成功?阿里研究中心高级专家陈亮表示,目前电子商务开始加速向农村渗透。以淘宝为第三方的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民提供了低成本的网络创业途径。截至2013年11月30日,淘宝网(含天猫)上正常经营的注册地在农村(含县)的网店数为203.9万家,其中注册地在村镇级的为105万家,比2012年惊人地增长了76.3%,净增46万家农村网店。

专家指出,中国农村是一个区别于成熟市场经济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不仅有公认一致的规矩,而且信息全对称,这对于网商的成长和扩散具有天然的优势。一个农村网商先发展起来,就会形成“涟漪效应”,向周边的亲友、邻居扩散,最终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淘宝村”,国内20个“淘宝村”的成长历程无不如此。

农产品“嫁接”电子商务实现升级

入冬以来,山西晋中市寿阳县平头镇南庄村的村民不再猫冬晒太阳、搓麻将,而是一起讨论谁家开网店挣了多少钱。南庄村也成为附近的“明星村”。

这一切得益于晋中市农民增收网在南庄村开展的试点。晋中市农民增收网为南庄村的所有农户都建立了网店。农户的网店可以销售自家收获的农产品,也可以从增收网的电子商城上批发货物再进行销售。当买家买了网店的商品,农户通过“万村千乡”晋中农村市场工程物流系统发货。当然,农户也可以在增收网上购买商品,既是卖家同时也是消费者。

南庄村村民小组长韩耀文告诉记者,自增收网网店开通以来,农户已向外销售玉米11万斤、小米600斤、松蘑25斤、服装51件,网上订购化肥270袋。

广西南宁市昌盛无公害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理韦文昌认为,市场信息对农民网商的导向作用更加明显,会促进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和标准化生产,粗放式经营也会逐渐转化为以电子商务平台、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的集约式经营,真正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非典型农民”推动的三农变迁

联系王小帮采访时,这位“非典型农民”正在北京参加一个有关电子商务的学习。他的妻子和几位老乡忙碌地通过淘宝网卖红枣、小米等山西土特产。

王小帮本名王志强,家在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临县木瓜坪乡张家沟村。2008年以前,他还过着与周边乡亲一样的生活,带着老婆在北京打工。当时和他居住在一个院落里的几个年轻人改变了他的想法。

“这几个年轻人都在中关村工作,我发现他们在网上买东西。于是我就想,我要是能在网上卖老家的土特产,就不用过东奔西跑的日子了。”王小帮告诉记者,一念之间,他就和妻子回到了临县,在自家窑洞里支起了电脑、扯上了网线,干起了“网络买卖”。

经过艰辛曲折的创业,王小帮在淘宝网上的网店所售商品已达70多种,都是来自山西北部临县、静乐、岢岚、原平等地的农产品,年营业额达到五六百万元。王小帮也将经营地点搬到了省城太原,自己逐渐成为山西知名的农民网商。

“互联网改变了我的命运。在电子商务还处于初期阶段的时候,我就看准它是个方向,所以就介入了,也就有了现在这个局面。”王小帮说。

山西省农业厅信息中心主任王海啸表示,互联网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农民这个传统职业注入了新的内涵。

农村网商集群同时也缓解了外出务工带来的“空心化”问题,有助于实现农民乐业与安居的真正统一。阿里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晓说,走在沙集经常能看到,一个妇女,怀里抱着孩子就在网上谈生意,两不耽误,这就是互联网改变的农村家庭面貌。浙江省温岭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林燚认为,许多年轻人仍然想闯世界,但电子商务可以让他们在家门口当老板,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认为,农民草根网商正在推动社会变迁,更重要的是他们自身的变迁成果可喜。但农民网商要走得更久,克服小农思维模式,需要持久的梦想驱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记者 张遥 潘林青 晏国政 陈刚 孟昭丽 黄艳 韦慧 刘怀丕 陈弘毅)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