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学区房热靠教育资源均衡降温 >> 阅读

学区房热靠教育资源均衡降温

2014-02-27 09:04 来源:半月谈网综合 编辑:tianye
分享到:

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北京、上海等19个重点大城市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并列出小学和初中划片就近入学的时间表和具体指标。

消息甫一传出,立即引发全社会特别是学生家长们的高度关注,“学区房”也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一政策会不会让已经价格高昂的“学区房”再“上台阶”?

学区房价上涨趋势有增无减

怎样才能既不违背政策,又能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好学校?很多家长把目光转向了学区房。在名校的片区拥有房子,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就近入读名校。

所谓学区房,即在指定区域内购房,购房者的子女可就读该区域内的重点学校。每年春节过后,都是学区房咨询、购买的“旺季”。在济南,名校学区房的价格已接近房屋均价的2倍。尤其是在有的城市严格划定学区、出台择校生不享受优质高中到校指标等配套政策以后,择校便开始由拼关系、拼条子转向拼财力、拼房子。

教育部新政出台后,学区房的价格应声而涨。记者发现,在天津、长春、南京、广州等地,学区房市场迅速升温。在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南丰路上的一家新楼盘的售楼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八成以上的购房者是为了孩子就近入学选择购买学区房的。吉林长春的郭女士是一对三岁双胞胎的妈妈,未雨绸缪的她今年初为孩子买了一套房龄35年的学区房,而且价格并不便宜。

记者调查后发现,以天津市为例,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三大学区房片区的新房每平米售价在16000元到3万元不等,新政出台后,新房售价普遍增加了两成左右。与新房相比,二手房价格更是明显高于新房。

再以南京某重点中学为例,2013年初中共招生1215人,26个班,从学区内划入进去的共17个班,而剩余的9个班都是择校生。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明年择校生要缩减到10%。所以一些家长开始考虑初中升学的问题,一些双学区的房价将会继续水涨船高。

对于家长来说,双学区房同样也面临重新划片的风险,如果重新划分学区,可能会使部分以前是学区房的房源划出学区的范畴。那么,这部分学区房房源的价格反而还会下跌。按照惯例,义务教育阶段每年的指导性入学政策会在四月份出台,随后各地还将根据各自具体情况,按政策划分学区。

记者挑选小学名校资源最集中的广州市越秀区、资源极不均衡的海珠区、资源相对匮乏的番禺区分别展开调查,发现各区的学区房价在楼市调控的背景下无不逆市飘红,比一年前少则涨价两成,多则涨幅逾四成。不少家长和房地产中介都认为,新政策出台后,学区房“拼杀”将更加惨烈。

对于这一现象,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认为,广州当前教育质量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硬件设置和师资配备已经基本均衡,推动就近入学条件相对成熟。市民之所以依然追捧“学区房”,是对子女教育期盼高,都希望进最好的学校、班级,希望找最好的老师。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肖庆顺认为,教育部规定19个大中城市就近入学,对于学区房,短期内房价可能会上涨。不过从长远来看,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教育均衡化不断推进,比如加大薄弱校和普通校的投入,推动校长和教师的合理流动,通过各种措施缩小各个学校的差异,就不会存在学区房了。从教育改革目标来看,要办好每一所学校,达到教育均衡的发展要求。

就近入学不能成为学区房的盛宴

就近入学,禁止择校,既是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也是整治当前教育领域诸多顽疾的突破口。教育部此次给19个重点大城市实现就近入学设定了时间表,并制定了配套措施,算是找准了“病根”。要让广大家长和学生自觉自愿地就近入学,必须靠地方政府落实教育责任,尽最大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同时改革应试教育制度,严格落实配套政策。否则,就近入学政策难免不会演变成一场学区房的盛宴。

新华每日电讯近日发表评论说,择校问题,说到底,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闹的。家长们削尖脑袋为孩子择校,就是因为学校布局、就近入学范围与公众就学期望值不一致,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公众需要。教育部即便发文禁止小升初择校,也无法阻挡家长与孩子对公平教育的诉求。

据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介绍,在就近入学的要求下,由于学校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有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更好的学校,肯定想方设法把家安在学区之内。其实学区房被认为是择校移民,就跟我们高校移民它是具有同样的价值,因此,如果说我们不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而只是做一些义务教育的表面文章,限制了表面的择校。

知名学者刘东和教授认为,教育部这个通知并无新意,不过是把多年前的政策重申一下而已。表面上,通知是为了教育公平,减少择校等入学不正常现象,但实际却是加重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其实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并非今天才有,但是这二十多年尤其突出,尤其在高考指挥棒的指领和择校风猛吹下,愈发突出。强调中小学生在划片就近入学,正如网友所言,一旦得不到很好落实,则不过是变相地强化了学区房的概念。择校现象本难以杜绝,即便可以,强调划片入学,不过是让有钱人从“花钱择校”改为“花钱买房”,其本质还是用家长的钱来调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这是不正常的。从根本上来说,高考模式和应试教育制度没有发生改变,教育部门出台的政策和措施,都只是在原地打转。

客观地讲,近年来,教育资源经过整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既有硬件设施的差异,也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的差异。现在不少地方均衡教育资源与扶植薄弱学校,仍停留在推进校园标准化建设的阶段。如果说硬件重要的话,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师资力量、育人氛围与教育底蕴。何况,在教育投入尚未显著增长的情况下,地方不大可能大规模投资薄弱学校,投入名校效果立竿见影,而投入薄弱学校收效较慢。地方政府更愿意把有限的财力向名校倾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