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2020年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将达1.8亿人。新华社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确立了我国2020年跻身世界人才强国行列这一目标,这的确令人欣喜。而面对我国当前的人才现状,如何能够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呢?我们不妨先讲一个关于人才的故事:
1929年,年仅26岁的冯·诺依曼接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封客座教授聘书,并承诺如果他愿意留在美国定居,将增加薪金并一年以后聘为正式教授,这意味着更加优厚的研究条件和待遇。此时的他,不过是汉堡大学的一个兼职讲师,不过这并不是因为他水平不够,恰恰相反,此时的他在学术界已经声名鹊起。但当时德国大学的学术体系更在乎资历和行政官员的评价,毫无疑问,博士毕业仅仅三年的诺依曼很难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于是诺依曼欣然接受邀请,远赴美国,并与爱因斯坦一同成为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的首批教授。在其后来的学术生涯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二进制”和“程序内存”思想,被称为“计算机之父”。
诺依曼的故事,是美国人才战略的一个经典案例。而与他几乎同时,有一大批欧洲科学家因国籍、种族、血统、出生地、资历等原因,离开欧洲奔赴美国,这其中不乏爱因斯坦、“中子物理学之父”费米、“火箭之父”冯·卡门、“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等顶级科学家,这对于奠定美国世界头号强国地位,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诺依曼等一大批科学家的经历,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不拘一格,尊重人才,是美国得以吸引这些人才的重要原因。而尊重人才,不单单是一句话,而是一个体系,涵盖了人才强国战略的方方面面。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言,要切实做好人才服务各项工作,努力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服务人才工作,最重要的莫过于做到人尽其才,能够让其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就,这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最好方式,即“用事业聚才育才”。而要发挥才能,取得成就,就必须拥有一个充分发挥才干的空间和平台,即“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如果德国的大学能够不囿于传统的学术资历,给诺依曼一个更大的空间,那么也不会失去这样一个杰出的人才。
除此之外,对于人才还应给予足够的宽容,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营造鼓励创新、容许失误的工作环境。杨振宁曾经这样评价“氢弹之父”泰勒:“泰勒几乎每天都有十个新想法,其中有九个半是错误的,但他并不在乎,而是以非凡的勇气对那半个正确的想法进行大胆的创新。正是凭着每天半个正确想法的创新积累,泰勒博士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无疑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营造良好工作环境之外,还应当在生活上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要关心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解决好他们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这同样是服务于人才工作。
上世纪初的美国,科技创新实力远远落后于欧洲,然而正是因为其采用了正确的人才战略,得以一举跃升成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如今我国的发展正处在转型关键时期,唯有不拘一格培育人才,发掘人才,才能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报道:
如何理解胡总书记的“人人都能成才”?
5月25日至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胡锦涛总书记日前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支持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的要求。“人人都能成才”的提出,对每一个在成长路上奋斗、渴望成为有用之才的人来说,都是巨大的鼓舞。
何谓人才?认识的不同和评价标准的不一,对人才的使用会不一样,对社会的引导作用也会大不相同。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一则“西邻五子食不愁”的故事,说的是西邻有五子:长子质朴,次子聪明,三子目盲,四子背驼,五子脚跛。按照狭隘的人才观来看,五人中大约只有一人可以成才,其余四人要么平庸,要么将来吃饭都是问题。可是西邻对五个儿子按照各自的长处引导安排:老大质朴,让他务农;老二聪慧,让他经商;老三目盲,让他占卜;老四背驼,让他搓绳;老五足跛,让他纺线。五个儿子各展其长,各得其所,结果是“善用人者无废人”,“五子食不愁”。可见,“金鳞不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必化龙”。胡总书记提出的“人人都能成才”,是“大人才观”的现实诠释,是对人才的科学注解。
当然,“人人都能成才”只是一种可能,如何转变为现实,需要多方努力:
全社会都应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数学家陈景润、水稻专家袁隆平、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航天英雄杨利伟是人才;只有中专学历的桥梁专家林元培、金牌工人窦铁成是人才;千千万万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土专家”、“田秀才”们同样也是人才。时传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掏粪工人,但是他为社会作出了不凡的贡献,谁能说他不是人才呢?人才的类型不同,成才的道路不同,其成长规律和特点自然会有不同。用一把尺子、一个模子去衡量和使用人才,既不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那种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的传统人才观是制约“人人都能成才”的巨大障碍,只有走出“四唯”的观念误区, 破除自惭形秽,妄自菲薄的思维,树立“360行,行行出状元”,“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念,才能使“人人都能成才”的科学人才观深入人心。
营造“人人都能成才”社会环境。一是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机制,形成一个初、中、高不同层次人才的成长摇篮,建立多层次人才梯队。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保证对人才评价的客观、公正,鼓励人人作贡献。三是建立公平的选拔任用机制,冲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以及凭个人好恶得失、恩怨来选人用人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建立平等、合理、科学的用人机制。只有还英雄以本色,给人才以公道,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成才的希望,增强成才的信心。四是建立合理的流动配置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和羁绊,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才有可能。五是建立激励保障,从满足人才自身实际需要出发,实行有效的激励,对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力求才尽所用,使高级、拔尖人才与普通人才,“洋”人才与“土”人才,新生人才与传统人才各得其所。
营造“人人都能成才”的关键还是在领导。良好的人才环境是依靠干部群众共同营造出来的。其中,领导是最关键的因素。一方面,领导要提高用人的水平。俗话说,“鲁班眼里无废料”,“善用人者无废人”。如果领导者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下属,善于发现独特个体的独特潜能,用其所长,身边必将有用之不尽的人才。另一方面,领导要有用人的公平之心。人不缺才能,缺的是发现;人不缺潜力,缺的是发挥潜力的平台。为此,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清正廉洁。坚持原则,是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准则;公道正派是以坚持原则为前提的,指的是领导者履行用人职责,要坦荡无私、情通理顺、分寸得当,用公平的尺度提携人才。清正廉洁是人品的重要表现,是党和群众对干部的要求,是坚持原则、公道正派的重要体现,对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营造“人人都能成才”环境的重要因素。
用建设人才强国回答“钱学森之问”
我国人才发展的现状如何?问题在哪里?出路在何方?
胡锦涛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各类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显身手。同时,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无论是这次会议的精神,还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呼唤,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求贤若渴”的地步,成为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和鲜明国家意识。这一迫切呼唤,也让人再次想起震击国人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不管是呼唤还是疑问,都蕴含了对创新人才、杰出人才的渴望、期待,也启发我们从人才发展的视角来重新面对“钱学森之问”。事实上,像钱学森那样的杰出人才,有一个培养、成长的历程,更有一个使用、施展的过程。一个完整的钱学森,不仅在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受到良好教育,更是在“两弹一星”等重大创新活动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这说明,人才的成长与成就,离不开校园的滋养培育,更离不开校园之外的广阔实践和人生。
所以,“钱学森之问”,不仅是教育需要回答的,也是科技、人才、文化等一切需要人才的领域要作出回答的共同“人问”。“钱学森之问”,问的也不仅是教育发展问题,而是对人才成长规律、人才发展现实、人才未来图景的高远“天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要长得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离不开肥沃的土壤、科学的养护。人才的成长发展,同样需要沃壤与呵护。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人才的不断涌现,要求人才工作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比如,在观念上,要解放思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不拘一格,广纳群贤;在机制上,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的一整套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在环境上,落实人才培养使用重大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做好人才服务工作,用事业聚才育才,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总之,全社会都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善于在工作上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方法,对中国人才发展的现状、问题、规律、方向等作出了清醒客观的研判、求真务实的决策、高瞻远瞩的谋划,归根到底,就是要让中华民族多出人才,多出成果;要让中国用好人才,用活人才。面向未来,我们既要按照会议精神和部署,全力抓好落实,做好人才发展的正面建设工作,也要以这些思路和方法为指导,大力破解教育领域“行政化”、科技领域的“研而优则仕”等违背人才成长规律、不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弊端,继续深入思考人才发展的规律性、前瞻性和现实性问题,为各类人才发展排除观念、体制机制和利益上种种障碍。
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总体目标已经明确: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从现在到2020年,只有短短十年时间,机遇很大,挑战不小,任务紧迫,时不我待。我们要以百年树木的长远谋划,以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以脚踏实地的实干业绩,奋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让伟大实践作证,让天下英才作证,让创新成果作证,一个新生的人才强国必将崛起于世界东方!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