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品牌 >> 在那格桑花盛开的地方 >> 阅读

在那格桑花盛开的地方

2016-01-26 09:56 作者:四川 邱冬福 来源:半月谈读者来信 编辑:许小丹
分享到:

在那格桑花盛开的地方

——记四川省公安厅“挂包帮”驻村民警陈德志

四川 邱冬福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个名叫“道孚”的地方,抬眼望去,蓝天、白云、雪山、草地、牦牛、羊群……好一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的川西北雪域高原风光。在这片海拔3200多米,年平均气温8摄氏度的神奇土地上,漫山遍野盛开着一朵朵红的、紫的、蓝的、黄的野花,人们称它们“格桑花”或“格桑梅朵”,它寄托着藏族人民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因此又叫“幸福花”,它扎根泥土,不娇艳、耐严寒,生命顽强,默默地吐露着芬芳。

本文的主人公陈德志就像这格桑花一样,不畏风雪,不惧严寒,不辱使命,在这雪域高原上顽强战斗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看望慰问群众

壮志男儿踏征程

那是2012年7月,毕业于四川警察学院、23岁的陈德志几经过关斩将,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四川省公安厅交警总队高速公路支队成绵广三大队民警,没想他刚刚才在他的岗位上工作了10多天,上级一个电话通知他到省公安厅接受谈话,当时陈德志很纳闷,“难道我做错什么了?”当他急匆匆地赶到成都,怀着几分忐忑的心情走进省公安厅的时候,他才恍然大悟,那天,厅领导慎重地交给他一项特殊使命:到地处川西北高原的道孚县开展“挂包帮”驻村工作,时间三年!

“挂包帮”,这读起来都拗口的三个字令陈德志感到异常陌生,好一阵,他才在厅领导的谈话和交给他的《2012-2015年四川省公安厅“挂包帮”工作规划》中,终于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就是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到藏区去驻村开展扶贫帮助工作,通过用真心、动真情、出真力,出主意、解难题、办实事,三年时间,实现“村容村貌有变化、基础设施上台阶、贫困农户得到帮助、传统产业得到调整、村民素质普遍提升、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目标,与他同去的还有厅机关另外三名同志。

“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任务,你们有没有信心?”

不善言辞的陈德志和三位战友“唰”的一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厅领导敬了个标准的礼,斩钉截铁地说道:“请领导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按照厅领导的要求,随后的几天里,陈德志回单位办理了工作交接手续,又赶回阆中老家与父母辞别。“儿行千里母担忧”,作为家里的幺儿,年迈的母亲怎舍得儿子到千里之外的高原上去工作呢?而且这一走就是三年啊!他能受得了那里的气候吗?再说与少数民族打交道,语言不通、风俗不懂,他怎么开展工作呢?临别那天,母亲含着眼泪把他送了一程又一程,千叮咛万嘱咐:“幺儿,出门在外,你可得自己照顾好自己啊!”说完,背转身去直抹眼泪。陈德志也哭了。母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好久都舍不得分开!

积极帮扶赢民心

坐了整整一天的车,深夜时分,陈德志和他的战友终于来到了驻村帮扶点——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格西乡若珠村。一走出车门,一阵凛冽的寒风夹裹着冰粒子“噼噼啪啪”地打在脸上,顿使这个从成都平原酷暑天里来的小伙子颤栗不已,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乡政府为他们安排的简陋房间里,倒头便睡,但是,严重的高原反应令初来乍到的陈德志怎么也睡不着。好几天里,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低压、低氧、干燥、寒冷、强紫外线……,陈德志头痛脑涨、上吐下泻,这一切对他来说无一不是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但是,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更没有止步不前,按陈德志的话来说,他有一股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勇气和豪气,选择来高原开展“挂包帮”工作,他无怨无悔!

过了几天,陈德志终于适应了这里的恶劣自然环境。

为使自己迅速进入角色,尽快融入工作,陈德志按照率队领导的工作安排,一猛子扎入藏族群众中——

认真核对调查情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首先对若珠村开展走访调查,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他对若珠村 40余户村民的房屋所在位置、家庭人口基本构成和全村203人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及家庭收入等情况都了然于心。这些都为后来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挂包帮”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想富,先修路。他顶着寒风,亲自参与测量通往每家每户的连户路,每一个坡坎、每一个涵洞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通过他的认真工作和多方协调,将省公安厅下拨的56万余元修路资金全部用在了“刀刃”上,无一差错出现,无一矛盾发生,彻底改变了若珠村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后局面。

紧接着,他又积极协助把党员干部培养成为致富带头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他多方协调,求得上级的支持,帮助党员汪登发展奶牛养殖,邀请格西乡畜牧兽医站的畜牧医生给汪登家20余头奶牛定期开展防疫工作。

入户调查

地处川藏线上的道孚县,独具特色的藏民居建设成为一道独特风景。他多次与村民商议,收集资料,征询意见,决定在若珠村发展藏民居特色旅游接待,并组织撰写调研报告和规划方案,得到了道孚县和省公安厅的认可和支持,为了学习借鉴先进的发展理念,他先后两次带领若珠村党员干部群众共26人前往阿坝州松潘县学习藏民居旅游接待工作,同时,还对率先在村里开展旅游接待的卓玛曲吉、朗加、罗绒翁姆、志马、桂英5户人家申请了启动资金和奖励基金,从而增加了若珠村村民的发展积极性,促进了家庭增收。

……

一个又一个帮扶项目的落地生根,若珠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藏区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这期间,与他同在格西乡开展帮扶工作的三位战友,由于工作原因,有的隔三间五或长时间被抽回厅里工作,大多数时候,雨雪交加的帮扶路上,行走着陈德志单独的身影,村里的老百姓不由对陈德志翘起了大拇指:“卡卓卡卓(藏语“谢谢”)”。

情系百姓显真情

在帮扶工作的三年时间里,陈德志视若珠村为自己的家乡,把若珠村的村民当自己的亲人。村里卓玛曲吉家的女儿达娃拉姆和桂莲家的女儿勒吉她姆都是毕业的大学生,她俩参加公务员考试名落孙山,陈德志得知情况后,主动与这两户人家开展结对认亲,他利用工作之余,帮助这两位大学生复习公务员考试知识,给她俩讲解有关考试的方式方法,从网络上下载考试题指导她俩做题,他还托人专门从成都给她俩买来考题集萃。通过陈德志的帮助辅导,达娃拉姆和勒吉她姆终于考上了公务员,一个被巴塘县旅游局录用,一个被稻城县司法局录用,成了若珠村有史以来的“吃公家饭”人,卓玛曲吉和桂莲两位藏族阿妈感恩不尽,都把陈德志视为自己的亲儿子,有一次,陈德志不慎摔折了手腕,两位阿妈争先恐后地在病床前照料。

除了帮助两位大学生成功考上公务员外,陈德志也时时刻刻把在读学生挂在心上。他趁回家探亲路过成都的机会,专程去看望在成都读书的达瓦卓玛和在医院治病的小扎西。他认真走访调查村里适龄入学儿童、初高中在读学生和在异地就读大中专学生情况,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2013年,他积极向厅机关党委领导报告,申请资金20000元,全部用于资助该村9名在读的大中专学生。2014年“6.1”国际儿童节,根据时任副省长、公安厅长侍俊的指示,将申请到的专项慰问资金5000余元为格西乡幼儿园83名小朋友购买了书包文具, 8名幼儿园老师购买了棉被及水杯等用具。

若珠村远离成都近千里,按照省公安厅规定,每年,每位厅领导和各部门(警种)都要通过不同方式对若珠村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由于路途遥远,一些领导和单位只得委托陈德志代为慰问。春节期间,也是陈德志最忙的时候,他顶风冒雪、走村串户,揣着慰问金把省公安厅领导和部门(警种)的深情关怀一一送到帮扶对象的手中。

把一笔笔慰问金亲自送到群众手中

驻村民警陈德志不仅是“村官”,也是警察。2015年3月28日,在与格西乡派出所民警曲勇多吉一道出警处置一起损坏省道303道路标志牌的警情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犯罪嫌疑人还有其它盗窃嫌疑,通过深挖细查,成功破获另一起案件。每年的“敏感节点”,他服从大局,听从指挥,战斗在维护藏区稳定的第一线,他带领干部群众,与乡村两级干部一起值守卡点,密切关注社会动态,走访摸排不稳定因素,宣传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把“稳定中求发展”的观念贯穿在工作始终。

……

三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陈德志看着若珠村一天天富裕起来,他有收获的喜悦;这期间,他也有过失去的痛苦,恋爱中的女朋友彻底与他“吹”了;他的皮肤黑了,人也瘦了,探亲回家,父母亲差点没认出他这个儿子来……而今,陈德志已经圆满完成任务回到岗位,道孚县委、县政府专门致信省公安厅党委,对陈德志“挂包帮”驻村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最近,副省长、公安厅长邓勇签署命令,给予陈德志荣记三等功。

2015年冬季的一天,陈德志坐在笔者面前接受采访,显得几分局促,但一谈起遥远的若珠村,他思绪一下子沉浸在那1000多个日日夜夜中,他眼含热泪地说,从道孚回来后,我的眼前总是浮现着那片盛开格桑花的雪域高原,耳畔始终回荡着那首《天边的格桑花》歌谣——:

扯一片白云安一个家,

用你的眼神烫热酥油茶;

青稞酒醉了动人的歌谣,

带上思念寻你到天涯。

……

漫天风雪天大地也大,

幸福的眼泪悄悄落下;

一声声呼唤我心旌荡漾,

转身化作美丽的格桑花。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