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文化 >> 动态 >> 第七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 >> 阅读

康有为与近代中国——第七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8-03-29 16:25 作者:孔德明 来源:半月谈 编辑:孔德明
分享到:

3月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广东省佛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广东省南海区人民政府承办,中山大学历史系、广东康梁研究会、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协办的康有为与近代中国——第七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南海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时任院长、学部主席团主席王伟光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图为会议现场

王伟光认为,康有为是载入中国史册的一代思想大家,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康有为的思想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中华民族有志之士探索国家民族出路的产物。他的变法思想,体现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救国救亡方案,一度引导着历史潮流,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思想走向。康有为不仅是一位思想大家,也是一位政治家,他以及以他为首的一派政治势力,是清末中国政治变动中的重要力量。他受日本资产阶级明治维新的影响,试图在保持封建君主制度不变,也就是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保国保种、救亡图存,以图中华民族的振兴,他著书立说,阐发变法理论,多次上书清廷,提出了一系列变法维新的主张,又策动公车上书,并直接参与了百日维新的规划。虽然在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变法维新,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但它短暂而强烈的革新思想却永远闪烁于中国的历史长河。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逐渐走向了变法维新的反面,宣传君主立宪的主张,开展政治活动,一步步变成了保皇党的代表人物。变法的失败,在客观上促成了革命思潮的兴起。然而,康有为却坚持君主立宪的主张,反对革命与共和政治,逐渐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成为历史的悲剧性人物。

王伟光强调,康有为是一位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研究这样一个人物,与研究其他重要历史人物一样,一定要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来认识,既不必人为拔高,也不必故意贬抑,而是深入地回到历史场景之中,全面地、充分地掌握材料,认真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充分把握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又充分把握人物思想、活动所由发生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从而把握他在历史上的位置和作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研究康有为及其思想,对于我们认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四个自信”是大有益鉴的。

开幕式之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师渠的主持下,中山大学教授桑兵、澳门大学教授茅海建、台湾东海大学教授丘为君、北京大学教授王晓秋、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汪荣祖、四川大学教授罗志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梁景和分别围绕康有为的虚君共和论、“大同三世说”、经世思想、中外比较仿洋改制主张、物质救国观及大同婚姻思想先后做了主题报告。复旦大学教授邹振环、北京大学教授欧阳哲生就主题报告做了评论。

来自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学者提供了79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些文章不仅对康有为的思想进行了深度发掘,也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尤其是提供了不少海外新发现的材料。在研讨中,学者们追踪了形塑康有为思想的种种中西知识资源,探讨了康有为的儒学、佛学、大同思想、民族复兴思想、变法维新、保皇立宪、虚君共和思想、孔教思想,考察了康有为及其拥护者在清末民初的种种政治实践,并探讨了康有为在书法、文学方面的成就。

3月18日下午,会议圆满闭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邹小站研究员主持了闭幕式。中国人民大学马克锋教授,清华大学戚学民教授,中山大学关晓红教授,(台湾)中央大学汪荣祖教授,(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朱浤源研究员,中山大学吴义雄教授、温春来教授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江中孝教授发表了参会感想。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耿云志致闭幕词。(半月谈记者 孔德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