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环球看点 >> “青年震荡”反映青年力量再次崛 >> 阅读

“青年震荡”反映青年力量再次崛起

2018-02-07 09:30 作者:涂铭 樊攀 盖博铭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青年震荡入选《牛津词典》2017年度词汇

Youthquake(“青年震荡”)获选为《牛津词典》2017年度词汇。Youthquake是“youth”(青年)与“quake”(震荡)的合成词,指青年的行为对政治、社会或文化变迁造成重大的影响。

此词汇入选牛津词典反映出在社会变革时期,青年人的思想诉求和行为动态已出现明显变化,这一群体思想基础弱、抗争成本低,或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产生极强的社会影响力且容易被裹挟。因此,如何有效引导青年参与社会引发了各界思考。

青年参与社会的“喜”与“忧”

2017年6月,英国首相选举投票后,年轻选民登上新闻头条。英国媒体普遍认为,工党领袖科尔宾赢得了年轻人的支持。同年9月新西兰大选,“青年震荡”一词被用来形容年轻人参与选举的状况。《新西兰先驱报》也报道,年轻选民似乎在觉醒,他们正在重燃对选举的兴趣。

外交学院英语系副教授范秀云曾长期在英国工作,据她介绍,从苏格兰独立公投来看,16岁左右青年群体支持独立的占比较高,随着他们长大成人,这部分群体的意见不容小觑。

“青年震荡”一词产生于1965年,二战后喧嚣动荡的时期被称为“青年震荡之年”,嬉皮士运动、五月风暴等均发生在那一时期。时隔五十多年,“青年震荡”再次被提起时,被用于形容原本已经对选举制度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的年轻人重燃选举和参与社会的兴趣。

《牛津词典》编辑凯斯博解释称,2017年青年参与选举等政治活动、推进社会变革的行为比2016年上涨了401%,这对充斥着“经济不景气”“战争”“恐怖主义”等负面情绪的“困难且撕裂”的2017年而言,是一个希望。英国国家公民服务机构CEO麦克·莱纳斯坚信,尽管未来有诸多挑战,但多数青年都是积极乐观的,他们正在学习新的技能,计划新的社会行动来建设更好的社会。

但是,青年群体中潜藏着社会危机和风险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财富分化急剧扩大的背景下,青年群体与社会发展的相对抽离、割裂已经成为世界级现象。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樊鹏撰文称,从东欧“颜色革命”到“阿拉伯之春”,一些国家的青年群体“看似高举变革和进步的大旗,但最终留下巨大的社会裂痕以及无需负责的失序状态”。

“青年震荡”源于西方社会的不确定性

青年震荡产生于西方国家青年的自我群体意识觉醒。在美苏冷战语境下,浓厚的政治氛围令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掀起了民权、平权运动。

“当物质条件不再匮乏时,青年们开始找寻自己的意义。”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张志华看来,青年震荡表达的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叙事的反抗。

在2017年末与2018年初之时重提青年震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年力量的再次崛起。但学者们认为,本年度英国“青年震荡”总体而言是积极且保守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一些社会运动遭到边缘化,但严峻的就业问题仍未解决。西方青年正在使用选举制度这一西方老派政治手段来实现自我表达,这是“体制内”的一次抗争行动。例如,英国青年选择了选举投票的方式来支持中间偏左的工党,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更关键的是,青年震荡反映出当前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不确定性给青年们带来了极大不安。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张金岭分析,欧洲青年现阶段在教育、就业、职业发展、家庭生活和未来发展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无保障感”。欧洲青年参与政治不仅是为了现在,更是为了自己的未来,他们想要为自己寻求一个比较稳定的前景。

中国青年应多深入了解自己的国家

张金岭认为,尽管由于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但在某种程度上,中国青年同样面临成型时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迷茫。

青年人可塑性强,培养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不能变,国家和社会服务于青年人发展,不仅要体现在经济意义上的职业培训或者创造就业岗位,更要注重政治、文化、机制的服务。

专家建议,需要加强面向青年的媒体建设,注重对青年的舆论引导,增强青年的公共意识。具体而言,高校、媒体和相关部门要鼓励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增强国情教育,让学生在调研过程中了解中国社会状况的复杂和改革发展的不易,增强青年对社会建设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半月谈记者 涂铭 樊攀 盖博铭)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