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代表委员议政建言:民情国是共相 >> 阅读

民情国是共相谙 议案、提案、发言中的议政建言

2018-03-13 08:41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编者按:两会召开期间,代表委员聚焦大会议题,提出了很多议案、提案和建议,正视民情关切,求解治国良策。半月谈记者从中采摭了两位代表委员的议政建言。

设立“中国企业家日”,弘扬企业家精神

景柱

2017年9月25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9月8日印发)。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如此高规格对全国工商界的褒奖和鼓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是对中国社会传统价值观的升华。

基于此,建议将9月25日(或9月8日)设立为“中国企业家日”,提高中国工商界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自古“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社会意识根深蒂固。守成有余但创新不足的文化价值观,使得我们更安于满足现状而非乐于冒险创新,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而我们仍然沉睡于农耕文明。中央发文认可并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不仅是中国思想领域的大跨越,也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大升华。

设立“中国企业家日”,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尊重、关爱、支持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有利于企业家群体甩掉几千年居于“士农工商”之末的历史包袱,得到文化认同,激发创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果是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冒着各种风险创新而得。创新意味着有可能失败,也意味着对既有的一种“创造性破坏”。如果对创新者秋后算账,只能让创新者患得患失,心怀彷徨。社会发展需要公平和正义,也需要人性和容错。

从法律法规到社会舆论,建立企业家创新容错机制,可让中国经济建设成果多一些法治、少一些教训、少一些悲剧,为担当者担当。要以平和心态对待企业家的成功与失败,不但要给做出成绩的企业家锦上添花,也要给遇到困难的企业家雪中送炭,鼓励创新失败的企业家东山再起。

当下,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模式创新、机制创新,难度都在增大。在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成本加大等多重压力下,不少企业和企业家极易失去创新动力,迷失创新方向。

政府在建立良好营商环境的同时,应为企业减负和加力。特别要加快制度层面和生产要素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企业减税降费等政策上持续发力,依法保护企业家的私有产权和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工商联主席、海马集团董事长)

把握乡村振兴抓手,破解农村“空心化”

俞学文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解决人、财、地的问题。

振兴乡村,要进一步实施人才回归和科技兴农战略。一方面要出台政策充分利用乡贤力量,支持鼓励有德、有才、有威望、有影响的一群人回归投身乡村发展,吸引更多懂技术、懂经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创新。另一方面, 要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解决供需矛盾。

振兴乡村,应继续加大惠农资金的扶持力度。可采取国家扶持、地方补助、多方参与等方式,形成多元化投入,更多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发展。要立足农业发展,提供有突破性和针对性的服务。建议通过贴息、无息、低息等贷款方式,扶持农业发展,解决农业融资难。在税收方面,对政府补贴的农业项目资金,在减免税收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乡村建设必须注重做好村镇的发展规划。要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切忌一刀切盲目推进。乡村规划应因村而异,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避免千村一面。在规划落实上,各部门要统一协调,在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积极破解农村产业发展的用地难题,探索工旅、农旅、工农旅的新模式。

提速乡村振兴,还必须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以“后陈经验”为样板,加强乡村治理的民主监督制度,通过深化村务公开,制定适合村情的村规民约。要推动乡村的自治、法治、德治,将传统文化中的乡愁、乡贤等有益元素纳入到乡村治理体系中来,使之在新时代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武义县青坑村村主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