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时政聚焦 >> “田保姆”凌继河 >> 阅读

“田保姆”凌继河 ——数百万“城归”现象观察(之一)

2017-01-19 16:07 作者:沈洋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孔德明
分享到: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种田好手凌继河走上经商之路,从开食品店,到销售建材,再到手机省级总代理,生意越做越大,但他心中的种粮梦从未消失过。

2009年,在外经商20多年的凌继河毅然返回家乡种田。在家人的不解和村民的怀疑中,他一步一个脚印,现在已经是一家流转土地1.9万亩、托管土地3.1万余亩的现代农企掌门人。

凌继河给农民发放308万“年终奖”(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凌继河是江西南昌市安义县人,他创办的江西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在安义县鼎湖镇。

“初中毕业后,我受公社委派到海南学习水稻育种技术。两年的学习让我这一生和水稻结下不解之缘。”56岁的凌继河两鬓微白,回想起当年的育种经历,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1983年分田到户后,凌继河成为家里种田的主力,海南的学习经历让他对种子非常在意,种子好才有好收成,他家稻田的产量一直是全村最高的。后来,他到安义县城开食品店,生意非常好,但他放不下家里的稻田,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到西安经营建材生意,才真正告别种田。

凌继河在田间察看虫情(吴江拍摄)

从销售建材到销售手机,凌继河的生意越做越大,但种粮梦一直藏在心中。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安义务农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趋严重,新世纪的头十年,出现了农田抛荒现象。

“有个村庄有360亩水田,只有不到一半在种植。”凌继河说,每次回家看望父母,看到农田被撂荒,心里就不是滋味,“我们这一辈的庄稼人对田地是看得很重的”。

不忍心看到良田被撂荒的农民情怀,以及对现代农业迎来战略机遇期的商业敏感,让凌继河决定返乡二次创业。

“这么有钱的人怎么会种田?肯定是为了套国家补贴,套到钱后就拍拍屁股走人呗。”

不仅村民这样怀疑,家人也不理解。在凌继河努力劝说村民把田流转给他时,他爱人却做反面工作,到处说老凌种不好田。凌继河准备了几十万元土地流转资金,一分钱也发不下去。

那时鼎湖镇年土地流转金每亩最高仅170元,凌继河提高到200元,而且好坏都要,并承诺保持土地肥力。他的真诚打动了村民,第一年流转了4900亩。目前,他的公司已经成为集水稻种植、收割、烘干,大米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企,他也成为全国有名的种粮大户。

近年来,凌继河每年都拿出上百万元给种粮能手发放年终奖,以一种抢人眼球的方式彰显了现代农业的巨大潜力和无穷魅力。和凌继河同村的刘高美获得的奖金最多,但凌继河当初聘请刘高美来公司种田,却费了一番周折。刘高美做事勤快、不怕吃苦,一个人种了27亩地,一年下来能挣3万多元。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给自己当老板,自由自在,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何必给别人打工”。

这样的种粮能手怎么能放过,凌继河下定决心要把刘高美请到公司来。

“你把地流转给我,到我公司上班,我保证你收入翻一番,年收入6万元以上。”

“真的能挣那么多?那我去你公司干。”

第一年,刘高美就得到13.6万元的超产年终奖,加上工资和土地流转金,年收入近20万元。5年来,他从公司获得的总收入超过152万元,年均超过30万元。

“开始我不愿意来公司,现在用棍子赶我都不走。”刘高美憨笑着说,没想到帮人种田能挣这么多。

公司要保持长远发展,就要和员工共享发展成果,也要给村民带来收益。长期在外经商,凌继河积累下丰富的管理经验。他把1.9万亩土地分给16个生产队管理,每个生产队确定一个基本产量,这些种粮能手平时每月领取工资,到年底则根据超额完成的产量领取奖金。2015年公司发放超产奖228万元,加上工资,每对员工夫妻年收入至少超过13万元。

凌继河还通过水稻种植、机械服务、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为周边地区农民提供土地托管服务,带动3300多户农民增收。

凌继河在田间了解冬耕情况(吴江拍摄)

凌继河这个“田保姆”的贴心服务受到其他种粮大户的欢迎。李凤员种了200多亩田,规模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以前自己去买种子、农药、化肥,价格没有多少优惠。“我比较了一下,还是托管划算!”

安义县鼎湖镇人大主席杨沂钟说,农民眼见为实,凌继河的托管服务,让农民看到种植三五十亩地也能获得比较体面的收入,种田积极性自然会大大提高。

凌继河说,这种模式不仅破解了“谁来种田”难题,还推广了良种,规范化肥和农药的施放,可以保障食品安全。(半月谈记者 沈洋)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