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精准扶贫 >> 第一书记说 >> 驻村第一书记和她的“穷亲”们 >> 阅读

驻村第一书记和她的“穷亲”们

2017-03-03 10:03 作者:王晓平 来源:黑龙江日报
分享到:

2月11日,元宵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兴华乡集体村。

正月十五雪打灯。助兴的小雪纷纷扬扬,各家各户的屋檐下,挂起了大红灯笼。一大早,一辆轿车停在贫困户靖福祥家门口,一位苗条的女子跳下车,从后备箱里拿出大包小裹,兴冲冲地拍打着大门。

“来了,来了!”个头儿不高、从头到脚一身新的靖福祥大爷兴冲冲地跑来开门,看到来客,又惊又喜:“张书记,正想给您拜年呢!正好,您来了,吃碗元宵吧,热乎的!”

“靖大爷、王大娘,别忙了,这几天家里暖和吗?大年夜包饺子了吗?国才怎么样?”

靖国祥的老伴王玉琴为车上下来的女子拍打着身上的雪花,心疼地说:“大过年的,还大老远地来跑来,多亏你惦记,这个年比哪年都喜庆啊!”

小雪还在纷飞,温暖的对话把小屋点缀得格外亮堂,连不会言语的靖国才脸上都透着喜气。

女子叫张萍——拜泉县兴华乡集体村驻村第一书记,靖国祥一家是她下乡后认下的第一门“穷亲”。

张萍和老靖家的缘分,要从一年多以前讲起。

2015年10月22日,拜泉县教育局副局长张萍顶着入冬第一场雪,到拜泉县兴华乡集体村报道,挂职驻村第一书记的张萍只有一个想法:在扶贫上做点实事儿。如今,一年多过去了,张萍初来乍到时认下的三门“穷亲”日子越过越乐呵。

老靖家“抖”起来了

雪,是从2015年11月7日夜里开始下的,到了8日凌晨,就变成了让人睁不开眼的大烟炮儿。天蒙蒙亮,刚刚到任的张萍就从家出发了,她开着车,努力辨识着方向,走走停停。

“张书记,雪太大了,您还是别来了,休一天吧。”村委会小李关心地打来电话。

“不,雪再大也不能耽误,今天必须去老靖家看看”。本来一个小时的路程,走了三个多小时。大烟炮刮得最起劲儿的时候,张萍在小李的陪伴下,来到了集体村最贫困的靖福祥家。

虽然早就做好了精神准备,张萍还是吃了一惊:院子里是厚厚的牛粪,三头脏兮兮的牛低头寻找着食物。一座趴趴房,没精打采地在寒风中颤栗。打开门,一股浓重的味道和嘈杂的噪音扑面而来——外屋地,漏风的墙角结着白霜,地面凹凸不平,饭锅里是一坨已经冻出冰碴的大米饭,女主人王玉琴介绍,他们家一日三餐常常只有大米饭,左侧屋里,几只小鸡和鸭子上窜下跳,粪便积了厚厚一层;右侧屋里,炕上黑乎乎一片,凑到跟前,才看清,炕上铺着一床被,被子里还躺着一个人。瘦小的靖福祥介绍,儿子靖国才智力有问题,不会说话,小时候迷路冻掉了手、脚,现在38岁了,整天在炕上躺着,吃喝拉撒都在炕上,自己和老伴儿隔几天用铁锹把他身下垫的草木灰铲走,算是打扫卫生。

张萍努力辨认着瑟缩在被里的人,发现对方蓬头垢面,正大睁双眼,直愣愣地看着她。张萍心里一酸,眼泪刷刷地流了出来。当晚,回到家里,她久久难以平静,写下这样的工作日记:“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生活困境,从来没见过一个人可以如此艰难地活着。我该怎么办?认个“穷亲”,帮帮他们。用我的微薄之力,让他们在有生之年能够改善一点居住的环境,吃上一点可口的饭菜,穿上一件更暖和的衣服,感受人世间的温暖、美好与情意。”

张萍自从认下了老靖家这门穷“亲戚”,就实心实意、时时处处不忘:2016年4月,筹钱帮老靖家修房子,从材料到施工全程监管;5月,帮智障加残疾的靖国才办低保,老靖家没有电话,留的电话是张萍的手机号;10月,给老靖家送去了饺子、蒜缸子、菜板;平常,不但自费替老靖家添补吃的、用的,每回来串门儿,都督促王玉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要学会给一家人增加营养……在她的带动下,亲朋好友见了她都会问:“这些衣服老靖家能用上不?”“老靖家现在需要些啥?”

慢慢地,乡亲们发现了老靖家的变化:房子翻新了,窗明几净了,院子有人打扫了;烧上炉子,冬天屋里暖和了;靖国才也穿上衣服,坐起来“接待”客人了;年底,靖大爷卖了一头牛,赚了8000元,一家三口有收入了;一入冬,王玉琴就腌了两大缸酸菜,不再光吃大米饭了……最让张萍高兴的是,靖家人脸上有笑容了,有兴致奔日子了。大家说:“攀上张书记这门亲戚,老靖家可抖起来了。”

张萍也为老靖家的巨变激动着、幸福着,但作为第一书记,强烈的使命感使她反复琢磨:怎样从根儿上帮农民富起来、乐起来?

老韩家亮起来了

2016年3月22日,韩家屯五保户韩永和老汉找到村委会:“我家窗户坏了,村里能不能帮我们换上?”

“韩大爷,您放心,这门窗一定尽快给您安上。”送走韩永和,张萍打听到,购置一套新门窗需要1000元钱。她冲动地抓起电话,想叫爱人买一套新门窗送到村里,替韩大爷安上,转念一想:“我现在是驻村第一书记,需要的不光是朴素的爱心,还要方法和思路,发动更多力量来关爱、扶持贫困户……”被这个想法激励着,张萍又忙碌起来。

第二天,张萍带着兴华乡中心学校的陈玉泉校长、李殿海副校长一起来到了韩永和家。两位校长给韩大爷留下1000元钱,用来换门窗。老两口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一个劲儿地道谢,细心的陈校长临走还答应,入冬前,想办法替韩大爷买煤。

2016年11月25日,张萍又来到韩大爷家,看到新门窗被擦得一尘不染,炉膛里火烧得正旺,75岁的韩大爷乐呵呵地烤着火,满脸是笑:“闺女啊,用了十几年的旧门窗一换,眼前好亮堂啊!有了你们送的煤,屋子暖和了,三九天也不挨冻了。”73岁的韩大娘擦了擦眼角:“自打你来了,我们五保户也有了主心骨儿,还是党和政府好!”

从韩永和大爷换门窗这件事儿上,张萍体悟到,“众人拾柴火焰高”,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也是扶贫工作的有效渠道与方式。很多人有爱心,但是没有渠道。她发动自己的亲朋好友组成“亲友团”,为贫困户捐款捐物达数万元;还募集到集体村急缺的健身器材,让村民像城里人一样,开开心心舞起来、动起来;她还为村里24个留守儿童捐助学习用具,补办各级

入学手续,让孩子们快乐读书,外地的家长们安心打工。

王丽英家富起来了

“树好典型,让典型带动大家致富。”这方法谁都知道,可在集体村,谁能挑这个头儿呢?张萍打听到王丽英的名字。几年前,王丽英开始琢磨搞蘑菇脱贫。可不是产量低,就是品质差,白折腾几年,赔了几万块,穷帽子没摘掉,周围的人还不理解。张萍立马找到王丽英,劝她出山。王丽英道出了几件难心事儿:爱人不同意她再往蘑菇上扔钱;手里的确没有资金;想学技术,没有门路。

这三道难题,张萍逐一解决;找到王丽英的爱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拿出自己的工资做保,说服了这条汉子;找到银行,为王丽英协调了6万元的妇女小额贷款,足够她买种买料;发动人脉,与东北农业大学研究蘑菇的专家联系,为王丽英争取到进修机会;张萍还和附近小学校联系,把闲置的教室租给王丽英养蘑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王丽英又兴致勃勃地扎进了蘑菇堆。2016年,她自繁自养座袋平蘑12000袋,年收入4万多元。第一批平蘑长成采摘时,张萍领着20多个贫困户到现场参观,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乡亲们受到启发,当场有10多人报名跟王丽英养平蘑,走致富路。

今年年初,还没出正月,已经成为村里养菇能手和带头人的王丽英干劲十足地带着20几个姐妹张罗着扩大规模:生产平菇、金针菇、鸡腿菇三个品种两万袋,2月中旬开始养菌、灌袋,预计三四月份即可出菇,按照去年的行情,年利润可达10万元。

从集体村回拜泉的家里,是一条很长的路,张萍每天驱车来回,阅尽了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每次走过的心情也不尽相同:上任第一天的新鲜;初访老靖家的难过;韩永和家温暖的炉火;王丽英带徒弟时的自豪……就像她去年4月9日在驻村书记日记中写的那样:“老靖家在盖新房呢,我的心里也感到幸福和欣慰。想到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能在温暖、明亮的环境中生活,心情无比舒畅。”

凭借这种把贫困户当亲人一样对待的淳朴爱心,张萍在助贫、扶贫的路上越干越有劲头,2016年“十一”长假,张萍是在村委会的炕头上度过的——她对村里所有的贫困户做了精确梳理,信心满满地得出结论:“完成国家2018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完全没有问题!”

在集体村任第一书记半年后,2016年4月15日,她接到上级任命:调任拜泉县兴华乡乡长、继续兼任集体村驻村书记——从教育局副局长到乡长兼驻村书记,在领导和乡亲们赞赏的目光中,她完成了一个转身,谈不上华丽,却把更重的担子挑在了肩上,而这是她愿意做的。从农村走出来的张萍,已经做好准备:以帮“穷亲”致富的幸福感和使命感做底色,让人生风景像上班路过的风景一样,充满激情和热情,摇曳生姿,那也是一条让心回家的路。(王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