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精准扶贫 >> 区域风采 >> 大冶市还地桥镇:打造乐湖花乡 >> 阅读

大冶市还地桥镇:打造乐湖花乡

2017-11-23 15:21 作者:石乘胜 来源:大冶市还地桥镇党委
分享到:

还地桥镇古塘湖山水田园风光

 大冶市还地桥镇,镇域版图面积228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人口10.2万人。位于黄石市西部,大冶市西北部,地处武汉“1+8”城市圈属地,系武汉、黄石、鄂州、咸宁等大中城市的重要战略交通要道,是大冶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战略支点和市域副中心。

近年来,还地桥镇坚持以打造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新区,养生养老新城为目标,举生态大旗,念人文真经,打山水品牌,走旅游之路,镇域经济风生水起,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居住环境日益美好。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204位)”、“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连续五届获得“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等一系列殊荣。

2016年,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3亿元,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9亿元,外贸出口1520万美元,农业增加值9.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733元,财政总收入2.88亿元。

产业形态特色明显

还地桥镇黄金湖自然景象—白鹜戏水

 

现代工业基础扎实。早在80年代,还地桥镇就荣登国家首批产值过亿元乡镇之列。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和资源的枯竭,转型发展成为我镇的必由之路。2011年5月以来,我镇先后投资5亿元,已建成6000亩金桥工业园和1000亩镇东高新产业园,形成了新型建材、机电制造两大产业集群。目前入园企业32家,年产值73亿元,安排就业6000余人。

花木世界绿满仙桥。近年来,还地桥牢牢把握建设“对接武汉桥头堡,绿色发展增长级”这一定位,着力引进了一批强且优的生态产业项目。长绿花木全域竞妍。已落户建设的中国(武汉)长绿花木世界项目,总投资15亿元,总规划用地51620亩。该项目以“生态、产业、文化、创新”四轮驱动,“花木+农林庄园、养生养老、湖乡旅游、交易平台”的“1+4”发展模式,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布局,在全镇34个村分别规划建设有以玫瑰、杜鹃、海棠、郁金香、牡丹、紫薇、樱花、腊梅等为主导的“百花庄园”,以草莓、桃子、柿子、葡萄、猕猴桃等为主导的“百果庄园”,以旅游休闲、采摘体验、端山体育为主的“养生庄园”,以研发、培育珍稀乡土树种和花卉苗圃的“交易庄园”,即将授牌为中央国家机关老干部疗养基地。

葫芦山再现美丽神话。相传八仙中的铁拐李,曾在此种葫芦,以接济周边贫困农民,漫山遍野的葫芦成为他们的主要绿色食品。铁拐李成仙后,农们从山上摘了一个金黄的葫芦做成酒瓶并装满酒送给他作纪念,后来,这个葫芦成为铁拐李身上唯一物品,这座山也就成了葫芦山。葫芦山旅游风景区项目,总投资3亿元,致力建设成为保留“葫芦文化”,春赏樱花、夏摘水果、秋赏红枫、冬看腊梅的鄂东南名胜风景区。

塘桥花木基地已成为游客、拍客、婚摄首选之地。该基地建于2011年9月,规划面积20000亩,总投资4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主要开发和培育珍稀乡土树种及热带植物训化;二期主要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配套建设研发中心、商务中心和休闲旅游、采摘体验、餐饮服务等产业。近年来,随着我镇对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基地规模不断扩大,苗木花卉品种逐年改良提高,旅游观赏含金量明显提升。目前,产业园内设有樱花园、广玉兰园、红白玉兰园、春鹃园、石榴园、紫薇园、栾树园、红叶石楠园八大观赏景区,栽植乡土树种21个20余万株。2016年4月成功举办“大冶乡村园博·樱花季·还地桥春之韵”大型文化旅游月活动,来自武汉、鄂州、黄石城区、大冶地区及周边乡镇20万余名游客,亲身感受春的律动,已成为拍客的采风拍摄基地和青年男女的婚纱摄影基地。

夕阳产业座上仙桥首席。为推进全民生活品质化,我镇沿对接武汉锦冶路、光谷路打造朝经济带和夕阳经济带。成功引进湖北三山养老康复项目落户,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按照医养结合的发展理念,建设老年人公寓、体检中心、康复医院、综合办公大楼及其他配套设施等。建成后可设置养老床位1200张,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生活、疗养、康复等服务。

人与自然融合发展。为了让逝者安息,为生者创造一片绿色生活空间,促进人与自然融合发展。我镇成功引进锦辉天堂生态文化园落户,该项目总投资3.2亿元,按照“地上公园、地下陵园”的建设理念,已打造成为集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祭祀为一体的新概念型生态化园林主题陵园。

以湖为“媒”彰显水乡魅力。还地桥镇地处鄂东南,属低山丘陵地带,境内湖泊水库塘堰星罗棋布,淡水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水面近10万亩,精养鱼池2万亩,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2004年,我镇黄金湖湿地生态区被国家定为“全国第四批无公害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区”。2005年,被湖北省定为“生态旅游渔业休闲示范区”,被农业部定为“无公害水产养殖示范基地”。近年来,我镇按照“培植特色、优化布局、规模推动”的思路,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和特色产品。现已发展兔儿墩养殖场、财隆水产实验基地、国启水产、辉煌食品、楚仙鱼面、九味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余家,形成了以水产品、窖鱼、窖酒生产加工为主要特色的三大产业和以螃蟹、鲜鱼为拳头产品的各类名优水产品,以楚仙鱼面、国启水产引领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链和以辉煌食品引领的食品饮品产业链。黄石辉煌食品、楚仙鱼面等荣获湖北省著名商标,楚仙鱼面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并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九味食品“无影脚香辣凤爪”和“老家牛肉”荣获第八届农博会金奖,“九味草根凉菜”荣获中国第九届农博会金奖,“九味菱角菜”荣获第十届农博会金奖。

目前,旅游观光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阿胖渔村、在水一方、山湖渔庄、莲花洲度假村等为代表的黄金湖休闲旅游业已形成规模,现已建成休闲、观光农家乐、渔家乐项目30余个,日平均客流量达1000余人次,年创产值1.5亿元。2015年我镇成功举办“黄金湖年货节”,2016年成功举办中国首届CAA会员钓鱼节——中国·大冶·还地桥“渔家畅”杯钓鱼休闲大赛等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数万名游客,被中央电视台全程录播,唱响了“渔家畅”旅游品牌。

 

宜居环境和谐美丽

还地桥镇中心小学

 

山水泽国,天赋特色。还地桥地处鄂东南低山丘陵,全镇山水资源十分丰富,湖泊水库众多,水域面积达6万亩。保安湖、三山湖碧波荡漾、天水相连,素有“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之美;寺碧山、五卦山群峰叠翠、峥嵘毕露,常见白云出岫、红日初升之秀;向家咀绿树掩映、莺啼燕语,时现万鸟归巢之盛。优越的气候条件、良好的土壤结构和美丽的风光山色赋予了还地桥发展得天独厚的花木产业发展优势。

绿满仙桥,美丽宜居。还地桥镇多举措抓绿化、高品味抓美化,大手笔、大气度、大力度推进绿色宜居城镇建设。一是投资1.5亿元实施镇区绿化、亮化、美化,完成了迎宾花园工程、镇区大道改造工程,人行道地砖铺设工程,还桥大港清淤护砌工程,沿港两岩景观灯及栏杆工程,LED节能路灯改造工程,绿化亮化工程等。二是扎实开展“绿满仙桥•绿树村边合”行动,实施森林进镇、公园下村计划,全面掀起园林绿化高潮,实现“绿色全覆盖、全域景观化”。三是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除旧貌、换新颜,着力“四改”,力求“四新”,追求花草树木的映衬,假山池沼的配合,住房公厕的布局。土库村荣获湖北省美丽村庄,新畈、燎原、长岭和土库4个村荣获全省宜居村庄。

传统文化悠远流长

还地桥三山湖风光

 

还地桥自唐以来,越千余年,曾一度设县,两度设市,四次设镇。明代中叶曾是大冶市西北部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还地桥原名换绦桥,是座古老的江南小集镇。据明嘉靖十九年撰修的《大冶县志》记载,“八仙”中的吕洞宾、铁拐李曾云游至此,在镇中心一条小河的三孔桥上分别时,互换丝绦作纪念,故得名“换绦桥”。新中国成立后,寓还地于民,人民当家作主之意,更名为“还地桥”,一直沿用至今。

镇内人文景观极多,拥有智印祖师落驾坐坛”、“朱元璋赐封白云寺”、“洪秀全挥剑砍石”、“汪精卫五卦避乱”众多传说的五卦山,宰相吕扬波留诗“水月宫鱼游兔走,山海关虎啸龙吟”的寺碧山,得名于“金鲤落户”的黄金湖等。浓厚的历史氛围和醉人的文化气息,是发展旅游业养生养老产业的宝贵财富。

服务设施夯实便捷

还地桥三山湖风光

 

还地桥镇坚持高标准、快速度,为打造美丽小镇破解交通瓶颈。锦冶大道、光谷大道、铁贺线、碧溪公路这“三横一纵”的交通路网基本形成,“40分钟直达武汉”即成现实。环湖路等道路刷黑改造工程和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已全面完成。全镇道路交通网络实现对外畅通无阻,对内全面覆盖。全镇现有幼儿园6所、小学16所、初中5所、高中1所,卫生院一座、卫生室36个,仙桥易购电子商务平台1处,大型连锁超市3处,银行网点5处,快递网点8个,街头绿地、公园6处,文化活动中心38处,福利院1座(荣获全国示范福利院金牌),停车位800个。自来水供水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率达95%。

体制机制活力迸发

还地桥镇金桥工业园区

 

2013年3月,还地桥被正式确定为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试点“扩权强镇”,试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扩大管理权限、加强公共服务和完善配套政策等。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原则,一批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还地桥,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设立社会事务办公室等8大办,镇村之间不设管理层次,建立完善市、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机制。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所有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一律进入便民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党群、人社、民政、公安、司法、农业、工业、计生、建设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