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共筑中国梦 >> 往期回顾 >> 跨越发展正当时 >> 阅读

跨越发展正当时

2013-08-05 10:18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青海省天峻县委书记刘文鹏

天峻位于青海湖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东缘,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唯一的纯牧区。多年来,资源大县、财政小县一直是天峻摘不去的帽子,如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区位优势为开放优势,创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是历届县委、县政府班子不懈地追求。西部大开发以来,天峻人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姿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艰苦创业,全县经济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的变化。

实现了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强县的历史性跨越。2000年〜 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0.94亿元增加到17.2亿元,年均增长32.34%;人均GDP由不足1000美元增加到1万多美元;地方财政收入由5383万元增加到1.2亿元,年均增长63.42%; 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793元增加到4687元,年均增长11.39%。综合经济实力跃居柴达木盆地第三位。

实现了由畜牧业“一业独大”向工业、畜牧业、服务业三业并举的历史性跨越。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4年工业产值突破千万元,2006年突破亿元,2008年突破1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20亿元。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由2003年的53:22:25调整为2009年上半年的7.8:82.2: 10形成了一产比重下降,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实现了由强调经济增长向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十一五”以来,天峻社会事业投入大幅增加,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000余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加大扶贫济困力度,解决了1.4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保障了特困户的基本生活。城乡居民收入来源更趋多元化,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全县“普九”人口覆盖率、远程教育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7%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异地高中学生就读资助和优异学生奖励金机制,基本解决了牧区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卫生事业长足发展,新虛牧区医疗参合率达到96%,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女化事业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推广,打造于一批髙原生态旅游精品。

面对当前难得的发展新机遇,按照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我县就是要着眼于四个发展,谋求四个突破。

着眼跨越发展,在推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上求突破。依托禀赋资源,扬长避短,寻求后发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积极参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按照建基地、树品牌的目标,打破分户经营模式,实现集约规模经营,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不断提升产业化水平。同时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培育打造现代物流、餐饮住宿、信息咨询、高原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形成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着眼绿色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上求突破。天峻地处青海湖西岸,境内河流纵横,被誉为青海湖的“水塔”和甘肃河西走廊的“天然水库”,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按照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的区域发展格局,统筹产业发展与改善生态,积极推行草场休牧、划区轮牧,实行半舍饲养殖,探索推广“合理整合资源,发展建设养畜,以股份合作为主,科学推进草畜平衡”的梅陇生; 畜牧业经营管理模式,引导牧民合理流转草场,促进草场向养殖大户、牧民合作组织流转,推动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探索形成牧民与资源开发企业利益共享机制,建立牧民可持续发展促进会设立发展资金,形成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在生态保护中改善人民生活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黑土滩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大矿山治理以及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抓好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并进,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着眼和谐发展,在加快民生建设上求突破。坚持把富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整合教育资源,实现集中规模办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加大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失业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城乡医疗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抓好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努力实现牧区人口全覆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巩固牧区养老, 险试点成果,逐步提高各项保障标准,让群众普遍享有基本会保障;逐步健全衔接配套、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重点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快推进城乡障性住房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好城镇廉租房、游牧民居等安居工程,切实保障广大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着眼统筹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求突破。完善城镇体建设规划,突出各城镇产业功能特点,发挥中心城镇和小城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公共政策,建立财政支资金正增长机制和工业反哺牧业、城市支持牧区的长效机制。构建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畜产品市场、培育牧民经纪带头人、发展壮大牧业协会组织,提高畜牧业综合生户能力。培训转牧民,减少牧业生产人口,提高城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