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绵竹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简介
绵竹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省委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的要求和“四好村”创建为抓手,按照“六抓六强”的思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全力争创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我们的目标是:到今年底,全域创建县级以上“四好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全市151个村全部达到省级“四好村”标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2万元,年均增长9%以上。
一、抓产业 强质量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建成特色蔬菜(5万亩)、猕猴桃(2万亩)、玫瑰(1.3万亩)、生猪养殖(德康10万头)四大产业基地;争创名优农业品牌,已获认证有机和绿色农产品8个、无公害农产品74个;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粮油、玫瑰、猕猴桃等精深加工项目;抓好农旅、文旅、林旅融合发展,成功创建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成AAAA级乡村旅游景区2个,省级森林小镇1个,省级示范休闲农庄1座,省级农业主题公园1座。
二、抓环境 强颜值
以生态宜居为抓手,加快推进矿区转型发展、提高全域美丽指数、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全力做好三个矿区乡镇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矿区变景区、矿车变火车、矿工变老板”。开展美丽人家、美丽院落、美丽村庄、美丽乡镇创建,全域建设幸福美丽家园。全力推进乡村垃圾、污水、秸秆、厕所整治,治脏、治乱、治违,提升乡村环境面貌。
三、抓文化 强素质
以乡风文明为抓手,以年画为载体,以活动为形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之深入群众、深入人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好家教、好家风、好家训,把家庭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推动文化惠民,通过村歌征集、电影下乡、清平山歌队等形式,提高广大基层群众对文化的参与度,用“小文艺”来宣讲“大道理”。
四、抓治理 强机制
抓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推进全域先锋工程,通过集中培训、提高待遇、强化考核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政策、领导治理、团结群众、推动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构建以村民自治为主体、法治为核心、德治为基础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探索以组为单位的基层治理,推广乡贤理事会、村民议事厅、十户一代表等经验,扩大乡村治理参与范围、议事范围、决策范围。
五、抓人才 强支撑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发展省市县三级农业龙头企业53家、农民专合组织1075个、家庭农场115家;吸引返乡创业人才回乡,通过产业基地分包、产业政策扶持、技能培训指导等方式,已实现4973名返乡人员回乡就业;积极筹建了德阳乡村振兴农民大学,培养现代农业生产、本土文化科技、乡村规划旅游、乡贤治理等技能人才,培育壮大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六、抓脱贫 强底线
立足产业扶贫,建成6个“脱贫奔康产业园”,打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加大帮扶力量,实行29名领导包片、91个单位包村、3394名干部包户,开展“万企帮万村”活动,充分发挥扶贫奔小康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构建帮扶大格局;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加强对贫困户的感恩教育,增强贫困群众主体意识,充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