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人物 >> 高级钳工夏立的“手感” >> 阅读

高级钳工夏立的“手感”

2018-04-24 09:09 作者:吴涛 来源: 中新网 编辑:刘飞
分享到:

384400千米,是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0.004毫米,是亚洲最大射电望远镜的天线齿轮间隙的距离,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20粗细。

这两个差距巨大的数字,由于“嫦娥落月”工程,被紧紧连在一起,而将它们连在一起的,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所的高级钳工夏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所的高级钳工夏立。<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_fcksavedurl='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 吴涛 摄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所的高级钳工夏立。中新网 吴涛 摄

“手感”成就0.004毫米齿轮间隙

夏立1987年进入54所,至今已有近30年的钳工工作经验,他参与了许多国家重大工程中卫星天线的预研与装配。其中最难忘的是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天马望远镜)天线的装配。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名列全球第四、亚洲第一,这种大型射电望远镜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

夏立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实现灵敏度高、指向精确等性能,望远镜天线的核心部件方位俯仰控制装置的齿轮间隙要达到0.004毫米,这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粗细的1/20。

“这就非常考验拧螺丝时的‘感觉’,手稍微重一点,会过紧;手的力量不够,又达不到精度要求。”在反复尝试中,夏立凭着多年积累的手感,寻找到了那无法言说的“偶遇”。

团队作战,教会徒弟也不会饿死师傅

作为一名钳工,只要按照设计师的图纸将设备精确装配,就算圆满完成任务。但夏立不止于此,作为技术带头人,他经常出现在新产品预研定型的技术分析会上。

“很多私企都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在我们这儿不存在。” 夏立称,至于为什么,除了企业的一些保障外,团队的老师傅还是一种凝聚力,久而久之形成了团队合作的企业文化。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在夏立工作的厂房里,有一角放置了不少打印的“本子”,上面都是夏立整理出来技术难点、要点以及工作心得,毫无保留,供大家参考。

据介绍,有一次,在复杂海况下,为保持天线稳定运行,夏立带领团队设计出了全新的1.2米天线的核心部件,体积更小,数据传输量却相当于以前两三台舰载天线之和。

当时他们创造了6个月不停机连续工作的记录,受到使用方赞扬。夏立称,“没有团队精神,这样的任务根本无法完成。”

钳工工种不会消失,传承工匠精神

虽然现在不少工厂都是机械化,自动化,但其模式在夏立所在的单位“吃不开”。

据了解,54所去年接单1700多套天线,大概分为500多种,基本都是定制化的,而不是标准化产品。夏立称,“现代科技使许多精密制造实现了自动化,但要实现这种超高精度的装配,离不开高技能工人的手工操作。”

“机械行业有一句话是‘机床的母机从何而来?’,制作标准化产品的高精度机床,也必须由人来装配起来,所以钳工工种不会消失。”夏立称,一代一代钳工将手艺传承下去,这其实传承的是一种工匠精神。

当然,这并代表不求上进,相反,54所非常注重创新。在54所的车间里面,摆放着一个可折叠式天线,背后还有一个故事。

据相关介绍人表示,“当时某个工人提出‘折叠式’这种思路时,着实新颖。虽然目前这个产品失败了,但是还是决定放在这,就是要提醒大家,要时刻准备创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