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全球大变局考问中国经贸 >> 阅读

全球大变局考问中国经贸

2018-05-09 09:07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河南省封丘县李庄新区及社区周边的女工在社区的服装加工公司车间内缝制衣服部件  李博 摄  

加工贸易:转移转型并举

半月谈记者 黄浩苑邓瑞璇

人口红利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键生产要素。随着全球产业竞争的格局深度调整,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措施使贸易壁垒日渐高筑,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面临挑战。

竞争压力下开始布局全球

辰富电子橡塑(东莞)有限公司的前身自1974年成立于我国台湾地区后,在几次产业转移浪潮中先后到马来西亚、东莞及苏州设立分厂。公司副董事长王淑珍告诉记者,企业过去一直做外贸,但是迫于人工成本、原料成本持续上升,以及复杂的外贸环境,企业从2017年开始转向内销市场。

“国外的订单量在变少,生意越来越难做,我们就想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主攻国内市场。一方面靠高端产品硅胶灯奠定市场地位,另一方面靠粉扑、部分工业用的橡塑等产品走量铺开销售网络。”王淑珍说。

像辰富电子橡塑这样的加工贸易企业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抓住了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机遇,凭借低要素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支陆逊在第十届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上说,加工贸易的进出口规模从最初的不到17亿美元发展到2017年的1.2万亿美元,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如今,支撑加工贸易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产业竞争的格局深度调整,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受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

2016年,国内陶瓷制造商唯美集团在美国田纳西州投资1.72亿美元建设瓷砖生产基地,并建设一条全自动化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已于2017年投产。

陶瓷制造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在美国投资建厂这一举动,唯美集团党委副书记何继业说:“在美国设厂的关键原因是将之作为技术桥头堡,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嫁接回国内工厂。”

产业“外嫁”大势所趋

在过去,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大量依靠的是低成本劳动力,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均薪酬水平快速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原来依赖于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面临重大挑战。中国加工贸易企业正在面临转型升级,这既包括向国外的转移,也包括向价值链的上游转型。

加工贸易作为一种订单经济,带动了国内关联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据测算,广东省加工贸易发展每年带动相关配套产业产值超过5000亿元。

我国加工贸易已经从单向度的引进来,发展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阶段。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认为,从2004年到2015年,中国走出去的资金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引进来的资金。

“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路径,我们看到大部分投资从事的是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的开发。”曲建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对向外转移出去的企业进行了布局分析,东南亚成为中国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首选地,占比接近一半,达到43.75%。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分列二、三位。

向外转移的中国加工贸易产业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认为,我们要适应从加工贸易的下游向上游转型的过程。先行国家也都经历了相似的历程,其中有不成功的例子,但也不乏成功转型的案例。

隆国强介绍,截至2016年,韩国对中国大陆的投资约600亿美元,但是韩国每年通过把加工贸易的下游转移到中国大陆,带动其上游产品向中国大陆出口的顺差接近1000亿美元。

“这个成功的案例说明,我们要好好设计,怎么能够做到互利共赢。在产能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既有利于承接方,也有利于推进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隆国强说。

来自“世界工厂”东莞的报告显示,东莞的加工贸易不再是原来“三来一补”和低端制造的形态,而转型为中高端产业链、国际著名品牌供应商。从事加工贸易的同时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的工厂为数众多。2008年以来,东莞市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从35.8%上升到2017年的41.2%。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3.56亿台,占全球份额的20%左右。

“曲线通途”怎么走

无论是向中西部省份梯度转移,还是向境外搬迁;无论是形势所迫,还是主动应对,“走出去”总归是一个走出舒适区的挑战,尤其是对向境外转移的企业而言,要面对的挑战包括新的区域文化、地方法律。因此,也有很多企业不愿意转移。

但是,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加工贸易业应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国际产业转移分工深度调整为契机,谋求创新发展。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认为,劳工成本不断上涨是加工贸易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应根据不同产业有所差异,采取不同转移策略,如资本密集型产业可以从沿海地区向内陆梯度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以向东南亚或非洲国家转移。

“比如说埃塞俄比亚,它现在的人均月工资差不多250元人民币,是中国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它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的70%左右。就是说中国生产这件产品需要7个小时,埃塞俄比亚需要10个小时。这么一对比,埃塞俄比亚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明显具有比较优势。”余淼杰说。

从市场接近与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规避等方面考虑,业内人士认为,东南亚及非洲都比较靠近欧美市场,物流运输成本可以有效降低。此外,欧美国家对东南亚及非洲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贸易自由协定,这也是中国产品的“曲线通途”。

由于东南亚地缘和文化的相近优势,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多首选东南亚,但余淼杰建议不妨多考虑非洲。主要是因为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供给也有限,为避免劳动力成本过快上涨导致再一次外迁,可以考虑直接到非洲投资设厂。

此外,专家建议可利用好我国在境外建设的产业园区,它们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法制保障体系,能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深化“一带一路”建设遏制贸易保护主义

东艳 黄蒙

在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中国与诸多国家共建的“一带一路”其意义和价值更加凸显。它既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有利于分散中国面临的贸易风险,又直接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贸易保护主义蔓延,有利于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

变局的由来

曾几何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高举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的旗帜,要求广大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放松资本管制,在全球范围内攻城略地,如今为何改旗易帜呢?事实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态度的转变,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

首先,一些发达经济体内部财富分配制度存在缺失。二十多年全球化浪潮的利得,在发达国家内部的分配是不平衡的。跨国公司等资本要素的所有者获得了全球化的大部分利益,而蓝领工人等低技术劳动力在全球化中受益有限。这种收入分配的差距,主要源于发达经济体自身财富分配制度的缺失,而某些发达国家却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给其他国家。

其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低增长泥淖,中低收入劳动者怨声不断,民粹主义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加。民粹主义的一些极端主张演变为现实政策的可能性在显著增加。

与发达经济体相反,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仍保持了稳健的增长态势,且在结构和质量上取得显著改善,产业创新力度加强,逐步向价值链的高端迈进,与发达经济体的竞争性日益凸显。对此,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表现出更多的紧张和焦虑。

因此,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宁可违背全球化趋势,也要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进行打击,实则既有当下的民意基础,又反映了其长远的战略焦虑。这些行为有悖历史潮流,因为和平合作、开放融通与变革创新才是顺应全球大势的正确选择。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应对经济全球化新趋势,适应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需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总规划和顶层设计,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具体战略举措,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的一个重点。这是因为:

第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迅猛的地区。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和发展质量,有助于分散潜在的风险,保持中国经贸稳定发展。

第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资源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

第三,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可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新的中国理念,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增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推进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建设

继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良好势头,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切实提升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要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加快通关一体化,促进海关通关、检验检疫、电子商务、过境运输等规范化和机制化。通过这些努力,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促进“贸易畅通”。

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价值链构建。要促进发展中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融入全球和区域价值链,通过具体合作项目的本地化来创造出配套产业和中下游的大量工作岗位,继而通过产出、就业、税收、技术扩散等渠道,构建包容性价值链,惠及当地人民。

在发展出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扩大进口,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双向平衡。2018年11月即将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是扩大进口的一个重要举措,以中国庞大的总需求拉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商品贸易和投资合作之外,还要逐步发展与沿线国家的服务贸易合作,挖掘新的合作机会。

以次区域合作为突破点,逐步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要通过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合作方式,点、线、面逐步推进,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同有意愿的国家和地区商讨建立自由贸易区,以逐步形成立足中国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