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专栏作家 >> 朱旭东 >> 蒋山村的“文化表白” >> 阅读

蒋山村的“文化表白”

2015-08-27 14:12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原碧霞
分享到:

今天,他们终于学会了“文化表白”。

三五年前,即使是南京市高淳区本地人,也没几个知道“蒋山”这一小山村。近几年,蒋山风生水起,大有成为当地“头牌”的气势。这固然得益于村里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使原来的经济薄弱村连续两年跻身南京百强村,但更得益于蒋山村独特的自然条件和遍布的人文古迹。山水人文一直存在,浪漫传说从未走远,蒋山之所以终被外界所知,是因其学会了“文化表白”,进而赋予其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散乱的历史遗存

蒋山村地处高淳区固城镇南部,与安徽宣城狸桥镇相毗邻,典型的吴头楚尾之地。烟波浩渺的固城湖畔,7个自然村落和几座苍翠的小山头,梅雨时节雨幕轻笼,如在画中。

春秋时期的传说、汉代的墓葬、唐朝的驿道、南宋的祠堂、清朝的民居、梁祝式的凄美爱情佳话、穿越式的人鬼情未了怪谈,竟然集聚在方圆仅4平方公里的蒋山村。山山水水,一步一故事。

被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开山鼻祖的崔致远,于唐咸通七年从新罗到中国求学,公元874年参加科举考试并一举及第,后被派任溧水县尉(当时高淳属溧水管辖)。期间,他巡游到花山地区,得知驿道附近有古迹“双女坟”,乃二女皆因婚姻不能遂愿而双双自尽、死后同埋的墓穴,便去凭吊,并在墓门题诗“谁家二女此遗坟,寂寂泉扃几怨春。形影空留溪畔月,姓名难问冢头尘。芳情倘许通幽梦,永夜何妨慰旅人。孤馆若逢云雨会,与君继赋洛川神。”是夜,梦见二女翩翩而至,感谢他题诗寄情。崔致远不胜欣喜,捧出佳肴美酒,邀其痛饮畅叙。一觉醒来,崔致远颇感惊异,遂作长诗《双女坟》追记梦中情景。由于梦境真切,相思难尽,又写出长文《仙女红袋》,此文后被收入韩国古典名著《新罗殊异记》,广为流传。

“这些年,每年都有不少韩国人来祭拜双女坟,他们都是崔致远的后人。”蒋山村党支部书记何腊保说,以往他们只知道双女坟在花山地区,却不知道双女坟就在蒋山村。

双女坟犹在,古驿道亦存。如今,人们偶尔还能在古驿道上捡到一些说不准朝代的碎石片瓦,但古驿站已经湮没于历史年轮下,被杂草所替代。蒋山人决定择机在遗址上修建驿站,供人怀古思今。但目前,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全力修缮何氏宗祠。

据资料记载,何氏宗祠始建于南宋,距今有近800年历史,坐北朝南,原三进,现仅存门楼、照墙及后进。这座建筑人为破坏严重,保留下来的照壁、砖雕都曾被砸坏。直到2012年,何氏宗祠被定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第二年经族人发起维修,才逐步得到修缮,新辟碑廊、家训堂等,成为族人缅怀先祖、弘扬家风的精神家园。

记者在网上搜索到一组何氏宗祠的照片,摄于2009年11月,只见一片破败迹象,院子里杂草丛生,雕梁画栋上蛛网密布,历史的沧桑和人为的忽视,一目了然。“往事不堪回首。”52岁的村民何庚荣说。

尽管何氏宗祠修缮较为顺利,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文物单位把宗祠的建设年代弄错了。被定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后,何氏宗祠门口立起了一块石碑,背面的文化遗产解读,表述为“该建筑始建于清”。“明明始建于南宋,毁于元朝,修复于清朝。”何庚荣说,何氏宗祠由南宋时期的族人建设,供奉先祖何执中(曾任北宋徽宗时宰相)和其孙何文忠(曾任南宋枢密使),“我们的家族史上都有记载,真不知道文保单位是怎么立的碑?怎么就弄成了‘始建于清’?”

何庚荣的使命

何庚荣原来是蒋山村小学的老师,2014年7月被借调到村委会,主要工作就是收集挖掘蒋山的各种文化资源。不到一年的时间,何庚荣就收获颇丰。

“蒋山是高淳乃至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何庚荣说,蒋山吴家自然村的“武五猖”和“十番锣鼓”,都由区文化部门申报了市级非遗,“打莲香”这一传统的民俗文化表演也在挖掘和打造中。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淳话,在蒋山地段的口语中保留得最为正宗,而以高淳话演唱的民歌民谣,如《五月插秧》《风筝记》《十二月探花》和各种山歌、夯调正在收集整理,《凤凰塑》《白水为界》等一大批民间故事和传说,也在不断浮出水面。

是的,所有这些,都散落在方圆仅4平方公里的蒋山村范围内。跟着何庚荣在7个自然村转悠,随着他四处指指点点,记者仿佛听到先民们正唱着民歌民谣,民间故事和各种传说也在山水间若隐若现。蒋山村给记者带来的惊讶,远不止这些。

蒋山村有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分别是市级的“双女坟”“何氏宗祠”,区级的“保贤局”“李氏宗祠”“吴氏宗祠”。何庚荣说,崔致远因“双女坟”写下《仙女红袋》,创造了早于《聊斋》数百年的人鬼、人仙旖旎哀婉的爱情故事,而且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桥梁,“挖掘利用这一特殊文物景点,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是,何庚荣发现,文物部门在对待“双女坟”上,有些地方很不严谨。原来,南京市文物部门2006年在双女坟前立了一块“李家村失考碑”,表明这处文物无法考证。但又于2012年再立一块“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既然如此,那块‘失考碑’就没必要存在了,会产生歧义,也会让别人糊涂。”

上述错误,与文物部门将何氏宗祠表述为“该建筑始建于清”一样,何庚荣和蒋山村都没办法去更正,只能不断将意见往上反映。但对于何氏宗祠里的人物故事,作为何氏后代,何庚荣较起了真。

修缮后的何氏宗祠内,陈列着11位何姓先贤的故事。何庚荣翻阅族谱发现,其中有3人并不属于他们这一族系。在他的坚持下,在介绍何氏宗祠的家训堂的“前言”中,增加了这样一段话:“本堂除介绍了何氏家训家规和何氏家族渊源外,还介绍了一些何氏先贤率先垂范‘忠孝廉节’家训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不管是发生在花山地区,还是在其他何氏聚集地,都是何氏先贤崇高品德的生动体现。”

“这是宗祠,必须对历史负责,这是很严肃的事。”何庚荣说。记者加了何庚荣的微信,他的微信名是“圆梦(守望)”。也许,这就是他的使命所在。

志存高远

何庚荣的空间,是村里给他创造的,也是村里需要的。何庚荣与何腊保同宗同族,是小学和初中同学,还是邻居,关系相当不错。“我想做的事,他都清楚。”何腊保说,自己放手让何庚荣在村里“折腾”,挖掘更多文化资源,是因为他想把蒋山打造成区里的乡风文明示范村。蒋山的未来,需要文化来“当家”。

蒋山的7个自然村,墙角、路边原来散落了不少石块,上面刻有各种花纹,不知是哪朝哪代的,日晒雨淋,鲜有人关注。细心的何腊保让人将这些石头暂时收藏在老年活动中心,实在搬不动的,就嘱咐村民“别弄丢了,将来有用”。“它们认识我,我却不认识它们。它们的故事,找谁讲?还真不知道。”对这些收集的石头,何庚荣一头雾水,只有其中一块大石头,他知道那是何家村三百条巷大门的门柱石。

“我们这里早先就有‘小小何家赛苏州’的说法,何家村有一条三百条巷,以前两边住了几百户人家,几乎是封闭的,盗匪进了巷子后,村民们就关上大门,从楼上往下砸盗匪,因此就有了‘三百条巷困匪’的说法。”何庚荣领着记者穿行于三百条巷,不胜感慨:“前几年这条巷子铺上了水泥路面,很多老石头都被水泥盖住了。”

何庚荣没有让何腊保失望。除了挖掘人文资源,收集大量面临消亡的故事和歌谣外,何庚荣还努力拉起了一个文艺表演队伍——蒋山村群众艺术团。艺术团现有40多名核心成员,排练出六七个比较成熟的节目,比如跳“武五猖”、打莲香、说唱“颂春”、打十番锣鼓、高淳民歌联唱等。

41岁的陆抱娣和44岁的陶三妹,都是艺术团的核心成员。“闲着也是闲着,权当锻炼身体。”陶三妹说,女子以打莲香、打十番锣鼓为主,男子跳“武五猖”时,她们也跟在后面打打旗,“能在舞台上表演,很有成就感。”

2015年春节后,艺术团参加了高淳区的民俗文化表演,12名群众演员、2名领队,表演一天每人给100元报酬。“以后的表演机会肯定更多,如果有劳务费,就更好了。”陶三妹说。

“随着这片热土的开发,村民们表演,肯定会有更多劳务费。”高淳区文明办主任马亦军对此深信不疑。3个月前,他就带队常驻蒋山,督促文明乡村建设,他的主要任务,是提炼蒋山村的文化内涵。“村民们不清楚村里有这么多文化资源,我们要挖掘、提炼,让村民们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马亦军说。

马亦军认为,蒋山文化的核心元素是“驿站文化”,因为这里自秦汉以来就建有一个古驿站——“招贤驿”,一条连接苏皖的古驿道穿村而过,所以有很多古代名人在这里驻足并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纷繁浮躁、节奏紧张的状态下,蒋山村凝结在秀丽山水间的优雅宁静、沉淀自历史长河的文脉古风,不正是人们向往的心灵驿站吗?

这些设想和规划,完全符合何腊保对蒋山村的期盼。“蒋山村走过了坚守阶段,绝对不搞工业,保持生态山水。目前是蓄势阶段,全力打造蒋山的文化。相信,蒋山的腾飞,不远了。”何腊保说。(半月谈记者 朱旭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朱旭东

新华社江苏分社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