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专栏作家 >> 高远至 >> 特大城市莫成特权城市 >> 阅读

特大城市莫成特权城市

2014-08-22 14:46 作者:高远至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tianye
分享到:

文 高远至

上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后,社会舆论纷纷点赞,认为存在半个多世纪、造成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早已不合时宜,如今一朝废除,体现了改革的公平和正义,是一个重大进步。不过也有人感到美中不足,认为改革的力度未如预期,尤其是“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一条,与实现人口自由迁徙的目标尚有距离。

按照《意见》的规定,特大城市将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设置积分分值,只有积分达到一定数量,才可以获得常住户口。

这一办法,虽说没有把落户特大城市的大门关死了,但从已实施积分落户制的上海、广州等地情况看,落户的门槛仍然很高。许多人难免失望不满,尤其是那些在特大城市工作而没有户籍的,生活工作多有不便,他们因此而遭受的不公平对待,当然不能视作合理。但这不合理却不能一下子消除,也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上,国家户籍制度改革必须要基于现实,才能有可行性。所谓“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等改革的基本原则,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具体到特大城市,不得不考虑的现实至少有两个。一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目前,特大城市普遍面临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公共安全压力巨大等“城市病”,资源环境不堪重负。正如公安部副部长黄明所说:一些特大城市尤其是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人口压力很大,已经消化不了,不能再扩大人口规模,增加新的负担。

第二个不得不考虑的现实是,特大城市没有能力一下子接纳那么多外来人口,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以北京为例,2013年底全市常住人口为2114.8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1312.1万人,常住外来人口802.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8%。如此高比例的外来人口在特大城中很普遍,在公共财政不可能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落户自然只有循序渐进。

基于上述现实,户籍改革不得不“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但这只是一种迫不得已的策略选择,并不是要维护“现实”,更不是视“现实”为理所当然,并把它作为阻碍更彻底的户籍改革的借口。实际上,以户籍等行政手段来控制人口规模,终究是控制不住来的。

城市人口集中,归根结底是由于资源集中。世界上的城市无不由此而成。一般而言,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基础设施好、公共服务全,这是由经济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带来的好处,但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也带来生活成本上升、生存环境恶化等弊病,这两种力量的平衡,使城市人口最终稳定于一定的规模。

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基础、文化传统等因素,其中少数成为特大城市,但无论如何,城市不可能无限制扩张。所以在国外,没有户籍的限制,特大城市也不会被挤爆。

中国有什么不同?我国特大城市的形成,与别国一样,有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原因,差别在于,我国还加入了强大的政府力量。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掌控几乎所有的资源,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获得更多支持,很容易办到,事实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在重大项目布局和公共服务供给上,还是占据主导地位,特大城市仍然得到了优待。

其结果,就是特大城市变成了福利高地。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每年高考重点高校上线率,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总是遥遥领先。教育资源如此,其他医疗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等莫不如此,原因就在于这些资源主要或相当程度受行政权力的支配,越大的城市行政权力越大,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优势地位,享受超额福利。

本来,在市场力作用下,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都会拥有一定的福利优势,但这种超额福利却不是由市场力所形成,所以其带来的巨大的人口膨胀压力,就只能通过户籍等行政方式加以平衡。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看看现实就知道,户籍制度不仅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而且还背上了有损公平和效率的恶名。

所以,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关键不在于堵,而在于疏,要实现大中小城市之间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动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的合理化,才是治本之策。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大方向要树在前头,如果仅仅在积分落户制上下工夫,想要继续维持福利高地,把自己圈起来成为特权城市,那效果肯定是不会好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高远至

《半月谈》编辑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