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评论 >> 检查不打招呼体现求真务实 >> 阅读

检查不打招呼体现求真务实

2018-01-24 08:47 作者:毛建国 来源:法制日报 编辑:孔德明
分享到:

“明天就去检查了,都准备好了吧”……岁末年初,各项检查比较密集,类似这样的话,成为部分地方和单位的惯用套路。曾有媒体报道,有部门下乡暗访走进某个“榜上有名”的村子,发现文化广场堆满柴草,村委会办公室布满灰尘。村支书一身酒气地嘟哝道:“咋没提前打招呼就来了?”(1月22日《人民日报》)

年终岁尾,检查确实多,不仅是被检查者,就连检查者,也忙得不亦乐乎。在这其中,不少检查都是事先打好招呼的,也有一些检查做到了不打招呼。这些不打招呼的检查,无不受到公众点赞。其实,媒体平时报道的不打招呼的检查与调研不少,公众好评几乎成了标配。

舆论虽对不打招呼的检查具有天然好感,也不能强求所有的检查、所有的调研都采取不打招呼的形式。时代发展到今天,指望所有的检查都必须“微服私访”,既不切实际,也不合时宜。

去年12月,新华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的文章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始,全党上下纠正“四风”取得重大成效,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一些领导干部调研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调研现场成了“秀场”。现实中,很多检查事先打好了招呼,提前作出部署,受检单位也做好了充分准备,不仅拿出了“成绩一大堆、问题一小点”的汇报材料,而且连检查的线路、检查中遇到的人也都提前作了安排。

正是因为一些“明查”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问题,所以公众才对其十分反感,对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暗访”则充满好感。换而言之,公众之所以反感一些打招呼的检查,实质是反感形式主义;之所以对不打招呼的检查充满好感,实质是对求真务实充满好感。

打招呼检查的问题,特别是其形式主义实质,为何难以根除?原因不仅在于“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而且在于这种“明查”,对检查者和迎检者都有好处。有的检查者拉不下脸,有的检查者图省事,还有的检查者不愿直面问题,怕给自己惹麻烦。对于迎检者来说,打过招呼再检查,也就可以事先做足功课。既然于双方有利,“明查”自然能够大行其道。

一些打招呼的检查固然充斥着形式主义的色彩,但并不是说“明查”就不可以摆脱形式主义的束缚。关键问题在于,检查组到底抱着什么目的而来,有没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如果有着求真务实的作风,即便因为工作需要而提前打好招呼,也能避免现场成为“秀场”,也能免受迎检“戏精”的影响。而当检查和调研成了逢场作戏,即便不打招呼,检查人员也未必能够接触到“原生态”,了解到真情况。其实,检查实不实比打不打招呼更重要。

“明察”与“暗访”,两者其实各有所长,并不排斥。指望所有检查都不打招呼,有些不太现实,也没有必要这样。所有的检查都要体现求真务实,所有的检查都要力戒形式主义,如此打不打招呼就不重要了。不过笔者认为,检查不打招呼更能体现求真务实,现阶段还是应该大力呼吁和鼓励不打招呼的检查,对于检查单位来说,能够不打招呼那就不打招呼。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