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评论 >> “孩子只在通讯录里”这种无奈谁 >> 阅读

“孩子只在通讯录里”这种无奈谁来纾解

2017-09-28 09:01 作者:毛建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孔德明
分享到:

在一些城市出现了“托老所难进社区”的情形。从表面看,这可能源于一种“邻避效应”;深究其里,依然能够发现一种城市功能定位的模糊与错位。

在哈尔滨,有一位老人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已5年了,3个月前的一天,凌晨两点多,平时连翻身都没办法做到的老伴从床上掉到了地上。老人想求助,点开手机通讯录,里面有包括独生女在内有100多人,却不知道该打给谁。(光明网9月24日)

虽然见过太多“空巢老人”的报道,然而看到“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我依然“看哭了”。面对老伴躺在地上,哈尔滨这位老人不是不想打电话给孩子,而是孩子远在他乡,打电话也没有用。这一刻的无助是那么真实而又直接。

很多年轻人为了理想在大城市拼搏,让留在老家的父母成了“空巢老人”,人们明明知道“空巢老人”的艰辛,但还是对年轻人追梦予以理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代人之所以远在他乡,想必都是“游必有方”。在其内心深处,应该也不想让父母孤苦伶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应该也会想家、想父母。父母在家乡成了“空巢老人”,他们在异乡也是“空巢青年”。

想想哈尔滨这位老人遭遇的情况,铁汉也会柔情。正是在这样的语境里,道德问题才会转化为法律问题,最终有了“常回家看看”入法。对于子女来说,永远不要忘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给自己留下无尽的遗憾与后悔。

就目前来说,抚慰“空巢老人”之痛,依然需要子女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但也不能否认,社会应当提供更多的支持。现在,很多城市都在追求城市的年轻指数,有的甚至提出打造“大学生城”,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然而,新旧相随,年轻人固然不存在养老问题,可他们也有家庭,上升到一个家庭,也就存在养老问题。于城市而言,能不能在功能建设上,更多突出养老议题。

这两天,有新闻称,在一些城市出现了“托老所难进社区”的情形。从表面看,这可能源于一种“邻避效应”;深究其里,依然能够发现一种城市功能定位的模糊与错位。现在,很多新建小区都把兴建幼儿园放在重要位置,在规划和资金上给予保证。兴建幼儿园体现的是“第一公里”,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体现的是“最后一公里”,如果得到同样重视,又何至于“托老所难进社区”?在社区建设上,现有的社区突破“陌生人社会”困境,又作出了多少卓有成效的努力?这也提醒我们的城市,很有必要把建设颐养城市放在重要位置。

“空巢老人”是一个老话题,不应该成为一个老难题。面对“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每个人都要读懂其中的无奈与无助。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子女努力,也需要社会发力。于当下而言,城市在提出年轻化目标时,也不妨推动颐养城市建设,通过软硬件的完善,真正让老人老有所养,让年轻人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毛建国)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