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日前宣布2012年将继续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全国211所中学可推荐260名学生,这些学生若通过面试可在高考录取时享受北大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线录取的优惠。不过,推荐生标准首次明确规定基础学业成绩位居全年级前5%以内,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不得推荐。(10月13日《信息时报》)
这不禁令人想起汉代的“举孝廉”。汉时选拔人才,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举孝廉。流风所及,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在讲究“三纲五常”,奉行“百善孝为先”的封建社会,所谓“以孝治天下”自是有其内在的逻辑的;但也还是避免不了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样的“悲剧”。前车之鉴犹在,北大何以视而不见?
平心而论,正如俗语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反过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对子女同样是极其包容的,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便真有子女忤逆,在涉及到高考升学、前途大事这些问题上,子女就是不孝,家长也会违心地说孝,人之常情。所以,北大的这条新规定本就不具有多少现实性。再之,孝还是不孝,若要调查,其他不说,首先就鞭长莫及。再再之,就是学生录取进来,要与日常打交道的也是学生,而非远在千百里之外的家长,孝还是不孝,纵有问题也发现不了。再退一步说,即便就是有“不孝”名声在外的,也不意味着就不成才,不成器。随手可举的一个例子是,学生时代标举“《非孝》”激起社会风潮的施存统先生,照样成为翻译家、文学家,做过上海大学的教授并社会学系主任、建国后的劳动部副部长,还培养出了一个音乐家儿子——施光南。
其实,孝还是不孝,毕竟只是家事,私德问题;但北大,却是曾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闻名的。北大早年的教授,私德有疵、道德失检的也并不乏人,如被鲁迅称为“侦心探龙”、出卖师友的刘师培、出没八大胡同的辜鸿铭,确有才学,则北大照样能够优容。“有容乃大”,如此方造就北大之“大”。而今北大又何必纠结于学生私德的孝还是不孝呢?再进一步说,即便定要标举孝顺,正所谓“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拒绝不孝顺的学生进来不算本事,将不孝顺的学生迎进来,春风化雨成孝顺的走出去,那才算是尽了教育的职事。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