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政策 >> 品牌 >> 戴金霞:从“折盒子”到“攻坚队 >> 阅读

品牌故事 | 戴金霞:从“折盒子”到“攻坚队”

2018-04-28 11:57 作者:房磊 来源:中国名牌 编辑:门秉谦
分享到:

扬子江畔,岁月如梭。坐落长江之滨,扬子江药业载誉无数,这家年产值、销售双双破700亿元人民币、蝉联医药工业百强榜榜首的民营医药集团引起了外界足够的好奇:业内称道的扬子江精神到底是什么?或许只有踏上这片土地,你才会有最真实的感受。

凯旋门、景观瀑布、欧式立柱、斜拉索桥、楠木林、樱花园……来到位于长江之滨、“长三角”名城江苏省泰州市的扬子江药业,更多时候是被安静和祥和所包围,在绿化面积几乎占到一半的厂区,颇有世外桃源之感,遍布的车间隐在绿茵中,但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一个个生产车间的玻璃窗后,工作人员甚至没意识到有人走进来。

严苛的标准让这家民营企业在声名赫赫的同时多少增添了几分神秘感,目前集团已有20多个产品质量达到欧美药典标准,4个车间通过了欧盟GMP认证。在生产、科研、质量第一线成立了100多个质量管理(QC)小组。

这里有一群年轻人奋斗的故事,在董事长徐镜人的带领下,有关攻关和胜利的故事,泪水和喜悦的到来,时刻都在上演。

头孢粉针剂1号车间是扬子江药业非最终灭菌的无菌制剂车间——这里有一支响当当的“能啃硬骨头的队伍”,2016年7月初举办的全国医药行业QC论文大赛上,扬子江药业集团头孢粉针剂1号车间QC小组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在操作车间,连穿衣都像是“为难”自己,进入无菌制剂车间前,操作员需要小心翼翼地消毒,严格按照程序穿戴内衣、口罩、手套、袜子,这些动作需要重复两遍,穿戴极不方便,整个过程像慢动作,持续近30分钟,像粽子一样把身体完全包裹起来,再进入温度控制在18-25℃,湿度30%以下的无菌操作间,开始严要求、高标准的无菌操作,这一呆就是整整4个小时。

作为参观者要轻松很多,记者经过洗手、消毒、更衣等多道规定程序,头套、鞋套也要包裹整齐,但是活动空间仍被限制在生产洁净区外的回字型走廊。

车间主任戴金霞急匆匆地赶来,来不及寒暄便攀谈起来,戴金霞对这里的一切习以为常,去年底履新车间主任后,这位年轻的“领头羊”也有压力,但更有想法,毕竟,她已经在扬子江工作了十余年。

“头孢产品有特殊的生产要求,生产过程绝对要严苛,不出丝毫差错。”戴金霞坦言,在操作间需要佩戴三层口罩、再加上两层无菌服,捂得严严实实,新来的员工往往难以适应,衣服全程不能着地,每一个操作动作要到位,员工需要双手掌心向上平置身前和衣服保持隔离。坚持这个动作并不容易,甚至走路、搬东西的姿势都有标准,比如搬东西需要拿上去再平移,一切依规而行。

而这仅仅是操作环境的适应,平时,车间粉针剂生产线会遇到各类问题,也就有了多个攻坚的时候,头孢粉针剂产品曾面临一个大难题:该类产品化学稳定性较差,易发生氧化变色、效期内头孢聚合物上升的问题。为了降低头孢粉针剂产品残氧量难题,车间的QC攻坚小组开始“死磕”。

在记者面前,被同事称为能工巧匠的设备主任陈巧根不善言辞,他也是QC小组的核心成员,为了不影响头孢粉针剂车间正常生产和供货,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备战。每天深入生产现场,对设备进行研究摸索。他亲自动手操作设备,模拟生产过程,研究设备运行状态,以快速确定充氮装置的安装位置。为此,他和小组成员经常奋战到凌晨。

测试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只能先找到一个区间,然后小心匹配,一次次调试,改变。先后历经一千组数据,陈巧根最后才设计出合理的数值测试成功。其中的艰难很难为外人知,除了陈巧根的付出外,团队的协作配合至关重要。

“200多个日夜集中攻关,没时间陪家人孩子,也有愧疚,但为父母制药,为亲人制药是信念,也是动力。”蓝领工人陈巧根的动力或许来源于此,他不掩饰工作的艰辛,但对于头孢类产品的攻坚意义非常清楚。

如今,头孢粉针剂已经成为扬子江的拳头产品之一,公司头孢粉针剂产品市场投诉率由攻关前每年10起以上,降至个位数。2016年8月,第41次国际质量管理小组竞赛(ICQCC)在泰国曼谷举行。扬子江药业集团“STAR”QC小组参赛的“设计头孢粉针剂A品种生产线充氮装置,降低头孢粉针剂产品残氧量”课题,从高手云集中脱颖而出,勇夺金奖。

“谁也没想到会有今天。”说到这儿,从基层一路走到现在的戴金霞有些感慨和动情:十几年前初来扬子江时,她被分配到包装线上折盒子,那时,扬子江远没有如今一流的生产设备,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线需要大批员工手工操作,比如包装环节的折盒子。这和刚毕业的年轻人憧憬的生活并不一样。

差不多干了两个月,车间原主任贺清辉一句话把她说哭了:小姑娘,来这儿工作感觉怎么样?刚毕业不久的戴金霞当时泪水就涌了出来。“怕未来还是折盒子,怕自己没有进步,当时真的害怕,主任一问,压抑很久的情绪也就爆发了出来。”

彼时,包括戴金霞在内,大部分年轻人无法想象今天扬子江厂区的样子,2017年11月,中国质量奖专家组一行在扬子江药业集团进行现场评审时,各个车间早已经“换了日月”,产自德国的B+S灌装线、乌尔曼包装线等全自动、智能生产设备,吸引了他们驻足仔细观看,赞叹有加。

原来的“折盒子”成员有的进入了QC“攻坚队”,戴金霞们再也没机会回去折盒子了,至今回忆起来,戴金霞感谢那段时光,感谢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等来了扬子江突飞猛进的发展,让自己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大部分那时的工人都走上了重要的岗位,折盒子等人工线早已被替代,她们都迎来了自己的新生活。不过,转而戴金霞又开起了玩笑:“我要申报非遗的,折盒子的技术真的很棒,速度超快,比机器人不差哦。”

岁月静好 从“折盒子”到“攻坚队”,戴金霞们从扬子江出发,涅槃也从这里开始,这是属于扬子江人的故事,也属于中国故事,在这里,听到时代的呼声。

(推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