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寻找“大包干第一镇”的历史方位

2018-11-05 10:52
来源:半月谈网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江苏省绕不开泗洪县的上塘镇。40年前,上塘镇垫湖村农民自发实行农业“大包干”,全镇随后效仿,成为全国“大包干”的发祥地之一。可是,付出巨大勇气率先“大包干”解决温饱问题的上塘镇,其所在的泗洪西南岗片区,一直是江苏省贫困人口最集中、脱贫难度最大的典型代表,仍然是江苏小康路上的短板。

40年前,“春到上塘”

去上塘,就得先去垫湖,因为垫湖农民在江苏带头实行“大包干”。垫湖村离泗洪县城并不远,沿路多是成片的麦田,却鲜有农民耕作。当地人说:“土地大多流转了,以前分田到户是为了温饱,现在连片整合是为了致富。”

76岁的苏道永,是当年上塘“大包干”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时任垫湖生产大队的大队会计。回忆起当初,他历历在目。

1978年下半年,上塘极为干旱,田间裂了寸把宽的口子,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当年10月中旬,苏道永在县里参加农经工作会议,会上提出集体农作物可以划到作业组管理,以提高管理质量。这个提法激发了他的“灵感”,他想要分就干脆分到户管理。回来后他来到蹲点的5队把自己的想法和小队长、会计等人一说,大家一致同意,并研究出具体的实施步骤。

1978年前,这个队没有分文积累,还背了几千元债,一个劳动力日价值只有一分六厘五,连盒火柴都买不了,10岁左右的孩子都是靠吃国家救济粮长大的。实行大包干后,粮食连续两年丰收,社员吃粮不愁了,还卖余粮5万多斤,人均分配从21元上升到90.9元。

垫湖5队“大包干”做法很快波及整个上塘公社,1980年全镇8万亩粮田出售余粮120万斤,超过新中国成立后任何一年;2万亩花生总产410万斤,比上年增长4倍,亩产提高了1倍;社员集体分配人均口粮近600斤,全县名列前茅。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在保证国家税收和集体收入不减少的同时,使上塘农民开始富裕起来。“大包干”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起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上塘镇,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0年间,跨越上塘

上塘并没有就此华丽转身,扶贫,仍然是近20年来的主旋律。上塘所在的泗洪西南岗地区,“十三五”期间低收入户人口达2.15万人,成为江苏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

但与自身相比,上塘40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用苏道永的话来说,“已经算小康了”。与邻近的安徽省泗县或五河县相比,苏道永有一种优越感,但与江苏的苏南比,他又很失落。

上塘镇宣传委员沈倩同时分管镇里的妇联、扶贫等工作,她无奈地说,上塘户籍人口6万,但常住人口只有2万多,年轻人多外出打工了。“村镇干部带着一帮老人孩子,能谈什么乡村振兴?”如今一些老人也到县城去帮子女带孩子了,跳广场舞的人都越来越少,更显寂寥。

作家许卫国蹲点上塘已有两周时间,他注意到垫湖村没落的村小。有上百年历史的垫湖村小学原来有300多名学生,如今只剩下15名学生和6名教师。许卫国还看到了农民的另一种无奈——孩子进城读书,家庭年开支增加近3万元。不仅如此,小夫妻分离、老夫妻分离,农民哪来的幸福感?

“受自然条件限制,我们的富裕程度,即使在泗洪,也是靠后的。我们努力不落后于全县的发展步伐。”上塘镇党委书记蒋朝辉说,“要想强镇,必须靠工业;要想富农,还得靠土地。”

上塘40年前率先“大包干”的举动,对蒋朝辉而言,既是压力,也是动力。“省里历任领导,只要提到农村的改革开放,就会提到垫湖,提到上塘。但这些年来,上塘再无创新,这是压力,同时也逼着我们努力前行。江苏要在2019年率先脱贫,我们不敢懈怠,不能拖后腿。”

上塘的历史方位

如何定位上塘改革的历史方位?泗洪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朝文,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早在2002年,时任宿迁市社科联副主席的刘朝文等人通过调研,形成《关于解决泗洪“西南岗”严重缺水问题的建议》,上报江苏省委办公厅。文中反思,“为什么最早‘起床’赶路奔富的地方不仅没能先富,反而至今还很贫穷?关键是缺水!”

洪泽湖畔的泗洪,整体肯定不缺水,西南岗缺水,是因为它的地势。但上塘境内最高的山岗只有62.2米,就是泗洪最高点了,即使西南岗地形复杂、土壤板结,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相比,这些困难,都算不上困难。

事实上,西南岗包括上塘在内的各乡镇,与我国中西部的很多地方相比,都可称得上“发达”。只是在江苏境内,它们“贫困”了。在共同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上塘乃至整个西南岗地区,拖了江苏的后腿。

如何看待“将军中的矮子”?如何理解江苏土地“大包干”第一镇成为小康路上的“短板”身份?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刘朝文脑海里。

“如果上塘镇位列江苏省、哪怕仅是泗洪县经济发展的排头方阵,这文章也能做得顺当。偏偏它不是。”刘朝文告诉记者,当初认为解决西南岗缺水问题,就能解决根本问题,现在看来,是简单化了。

变革,往往是从最薄弱处取得突破。上塘和小岗村一样,40年前率先“大包干”,发挥了在全国的引领示范作用,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现在的我们,并没有忘记它们的历史功能,但没有必要要求它时刻成为“旗手”。

不仅是江苏上塘,放眼国内,还有许多的“上塘”,不得不咬紧牙关,拼命追赶着现代化发展的脚步,只因其头顶历史的光环。旧日的荣光不能成为“上塘”们今日的紧箍,请给予他们更多包容,请允许他们的不完美。(半月谈记者 朱旭东)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