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农村孩子沉迷手游谁之过

2018-09-26 09:44
来源:瞭望

父母打工不在家,爷爷奶奶管不住,缺少兴趣班、图书馆……当小伙伴约你“王者峡谷见”时,几英寸的手机,便成为农村孩子最亲密的伙伴。

在刚刚结束的暑假中,《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广东多个村镇调查,发现农村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的状况非常普遍,值得警惕。相关人士建议,父母、学校、社会应该共同行动起来,用多彩的现实活动填充农村孩子的课余时间。

“暑假就是用来打游戏的”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为农村孩子接触外面世界打开了方便之门,但似乎也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在广东省云浮市某农村支教一个月后,大学生杨俊莉感慨良多:移动互联网对现在农村孩子的渗透已超乎她的想象——他们不但抖音、快手等时下火热的应用软件玩得溜,在游戏上的操作也让人刮目相看。

在广东惠州的一个村庄,11岁的宇帆正和几个小朋友拿着手机围在一起,开始新一局的《绝地求生:刺激战场》排位赛。前面那局没有“吃到鸡”,他们不甘心,要“一直打到赢”。手机屏幕碎成了蜘蛛网,但丝毫不影响这些孩子的玩兴。

“暑假就是用来打游戏的,弥补平时上课不能玩游戏的时间。”小星边打《王者荣耀》边讲着自己的道理,旁边一起组队游戏的孩子笑着附和,方便又好玩的手机游戏显然成为暑假许多孩子的喜好。

有些孩子家里没有网络,他们就会一大早跑去小卖部、村委会等地方蹭网,直到夜深才离开。

“如果没有夏令营,他们每天的生活可能都在游戏上。”支教大学生史倩倩说,一个月的支教夏令营让孩子们有了可以打发时间的去处,可是课里课外,许多孩子讨论的还是游戏的内容。

历经两个星期的通宵达旦,宇帆在游戏中的段位从青铜升到了钻石,从外行变成资深玩家,“成长”快得让人惊讶。因为太过痴迷,他还被村里小伙伴的家长上门投诉,让他“不要带坏我家儿子”。

宇帆并不是个例,对一些农村孩子来说,玩游戏比学习简单太多,不用专门教,自己摸索就能上手。有些孩子还会搜索看直播、短视频作为攻略来“修炼”,提高自己的游戏水平。

游戏打得好坏,也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孩子在现实中地位、能力的评判标准。对游戏的喜爱甚至让一些孩子梦想着将其作为职业。五年级的耀威就在“愿望板”上写下自己未来的愿望:成为一个游戏主播。“因为主播能玩游戏还能挣钱。”

为游戏充钱是个问题。在农村,除了向爸妈索要零花钱,有的孩子还会接一些简单的手工活来攒钱玩游戏。“他们会把自己游戏的段位或者是拥有皮肤的数量当做自己炫耀的资本,其他小孩子会很崇拜。”支教大学生丁春燕观察发现。

问题出在哪里

人手一部的手机和触手可及的网络,让农村的孩子们透过几英寸的小屏幕,窥见了光怪陆离的世界。在手机游戏的攻势下,现实世界的吸引力“节节败退”。

除尚未成熟缺乏自制力外,家庭、学校、社会角色的缺失成为将这些10岁左右孩子推向手游的合力。

家长陪伴缺失,将手机作为安抚孩子的工具,成为孩子玩游戏的普遍原因。

记者走访的几个村镇中,许多青壮年都在外地打工,留下孩子与老人在家。由于想经常和孩子联系,打工的父母大多都给孩子买了手机。尽管许多是二手的,但性能依然良好。于是手机代替父母,成为了孩子们的陪伴。

“平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住,他们管不住。”刚结束一项工程回到家乡的廖任发现,这个暑假自己的儿子变成了“不粘家的人”。除了吃饭,午觉也不睡,天天和村里孩子在一起打游戏。“打也打过,骂也骂过,但是手机又不能不给,我走了还是没人管。”廖任无奈地说。

一部手机,就能让孩子安静下来,不仅能和城里孩子接触到同样的时髦玩意,还不用担心他们的人身安全,对于一些农村家长来说,这似乎是廉价又轻松的教养方式。而成绩是否受到影响,则成为家长给不给玩手机的判断。

“学习成绩也还可以,每科都有70多分,老师也没有和我反映过他在学校有什么不好的行为。”正是觉得游戏没有影响成绩,妈妈也就放弃了对“吃鸡小能手”伟能的管束。

今年暑假刚刚开始,伟能就已把暑期作业做完了,之后每天就想着怎么把妈妈的手机拿过来,来一局“吃鸡”。

“小孩子的作业很少,每天合下来才一页纸不到,轻松得很。”伟能妈妈有些无奈。村子里没有暑期辅导班,想上辅导班只能去十几公里外的县城。家长有心无力,只好放任孩子在游戏中自得其乐。

轻松的暑假作业和匮乏的业余文化活动,使手机成为农村孩子的首选。

记者在调研中看到,一些村里只有一个孤零零的篮球架和小广场。有着篮球场和运动器械的学校在暑假期间大门紧锁。条件好的大村有漂亮的足球场,但是足球场的门也是关着的。

“孩子们平日里可以玩的东西太少了,即便家长在身边也很少给他们买书买玩具之类的,他们不懂怎么去填充孩子的时间。”云浮市楪村驻村社工韩立怡说。

“其实孩子们很喜欢新鲜事物。夏令营中的手语课、尤克里里(Ukulele,夏威夷小吉他)他们都有兴趣,学得特别快。”在丁春燕看来,日常生活里,孩子们需要接触的新鲜事物很多只能通过手机来实现。

记者在广东几所小学走访时还发现,禁止手机进校园是这几所学校不约而同的选择。这可以有效制止孩子们在上课期间玩手机,但却难以改变他们对手机游戏的痴迷。

“学校不让带手机,他们就整天想着放学回家玩游戏。跟他说话也不理,就沉浸在游戏的世界中。”社工严杏芳说。

而课堂之外,几乎没有学校对手机的使用再加以管束。伟能的妈妈说,有时候孩子遇到不会的作业题,还经常需要通过手机来查询,这也是学校老师推荐的方式。

在家长没有接好“管束”这一接力棒的时候,农村孩子对手机的使用,就变得愈发难以控制。

通信资费下调后,农村孩子接触游戏更容易了。

“好像每天1块钱不到,流量很多,都用不完。”宇帆缠着爸爸给他办了一张流量卡。不用天天去蹭网了,宇帆对手机游戏的钻研劲头更足了。

想办法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

如何与手机游戏“争夺”留守乡村的孩子?单靠外力的强制,似乎并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

在记者走访的云浮市楪村和江门市金鸡镇,正在发生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

一些父母开始重视对孩子的陪伴,并有意识地为孩子培养更加积极的爱好。一些曾因孩子玩游戏而动过棍棒的父母,也开始有意识地带着孩子“与书相遇”。

刚上初中的温云龙说,“自己之前玩过两年,后来觉得没意思了。”现在更喜欢看一些课外书。“我喜欢看唐家三少的书,也喜欢妈妈给我买的老舍的书。有些书一开始看着难,看进去了还挺有意思的。”他说。

尽管家庭不算富裕,但是君豪和妈妈还是约好了定期搭40分钟公交车去县城买书。他还经常拿自己的书和村中的小伙伴交换阅读,也会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孩子有益的兴趣我们都支持,例如买书、买益智的玩具和棋类。”君豪妈妈说。

义工们开展的夏令营活动也为农村孩子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

在云浮市楪村学校,一天的夏令营课程结束,学生们还是舍不得回家,缠着义工和他们一起玩游戏。一个简单的躲避球,让他们开心了一个暑假。

今年来这里支教的大学生们意识到手机游戏对农村孩子的危害,提前策划了各种活动和有趣的课程。体育、音乐、手工等花样百出的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经过调查,在夏令营结束时,40多名参加夏令营的孩子对手机游戏的依赖度都大大降低了。“他们也会玩游戏,但不是特别沉迷,如果能找到替代品,他们的兴趣很快就会转向更健康的娱乐。”支教大学生蓝旭东说。

社会力量接续为农村孩子健康成长引路。

三年前,社工严杏芳来到金鸡镇时,发现这个以留守儿童为主的镇里,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面貌都很糟糕。

严杏芳和同伴们先是在放学时间组织孩子们完成学校作业,稳住学习成绩,帮他们慢慢寻找学习的乐趣;接下来又组织社会活动充实课余时间。

2017年社工们开设了“430学堂”——当下午4点半小学下课之后,一些孩子来到学堂中,社工给他们辅导作业。之后会带领他们参加社区活动、手工课程等,充实课余生活。学堂还定期请孩子们的父母参加亲子活动,为家庭重建亲子关系提供指导。

“开始到我们站点的孩子对‘430学堂’会有抵触情绪,不想来上课,要回家看电视玩手机游戏。”可不久参加“430学堂”的孩子就增加了两倍。严杏芳说,现在镇里孩子们结识的朋友变多了,玩游戏的时间也被其他一些兴趣爱好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运动填满。

楪村的驻村社工吴晓莹趁着夏令营结束前,抓紧时间向支教的大学生学习尤克里里。吴晓莹参加了广东省社工双百计划,用5年的时间扎根乡村,进行专业的社会服务。

“乡村学校没有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所以我们就尽力为孩子们补充拓展知识面,如开设计算机、美术、话剧等课程。看到孩子们那么喜欢学习器乐,我就想自己学会尤克里里,支教大学生离开后也能接着给孩子们上课。”吴晓莹说。

吴晓莹希望通过社工们的陪伴和引导,培养孩子们一些健康的兴趣爱好,并探索适合当前农村教养模式下符合乡村少年成长规律的学习方式和游戏活动,让孩子逐渐减少对手机游戏的依赖。

“我们想尽办法让孩子少玩些手机游戏,虽然很难,但是已初见成效。”严杏芳说。(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邓瑞璇 黄浩苑)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