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提升科学家获得感,从“松绑”开始

2018-07-27 09:50
来源:半月谈网

材料、报销、填表让人“苦不堪言”,“繁文缛节”把探索手脚捆死……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科技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是我国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点之一。

近日,中科院出台10项新举措,旨在加快解决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突出管理问题,被科学家亲切地称为“放管服”大礼包。

少一些羁绊和束缚,多一些潜心和自由

“报销缺乏统一指南和明确安排,来回跑影响效率不说,还得占用很多科研精力和时间。”一名来自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告诉半月谈记者,他的同行经常感慨,报销比做实验还累,出国考察比野外考察还折腾。“很多时候超过8天必须先飞回国内再飞出国,既浪费钱又浪费时间,十分不合理。”

在许多科研人员抱怨对“放管服”改革成果“获得感”不强之际,中科院端出的改革大礼包可谓条条直击要害,项项正中痛点。

“礼包”从备受一线科研人员关注的项目、人才、经费管理等三方面入手,进一步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做到让科研人员“一年只填一张表”。下放800万元以下资产使用和处置权;对涉及国家战略需求和核心关键领域的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实行“特事特办”;对已取得产生广泛影响的重大研究成果,可免除立项咨询论证环节……可以说,中科院让创新发展的“绿色通道”走进了科研人员的心坎里。

措施之所以让人眼前一亮,还在于每一条的设计都尽量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考虑,充分顾及他们的愿望与需求。如产生了众多重大成果的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是这次改革的重点。此前,该项目立项要经过两次审议,科学家得来回奔波。此次改革中,审议“二合一”。“其实我们的科学家在研究论证为什么时,就已经把怎么干想明白了。”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说。

“这十项‘放管服’改革举措,宗旨只有一个:让科研人员少一些羁绊和束缚,多一些潜心和自由。”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局长谢鹏云说。

之前有积累,之后能落实

此番能够以一系列实在举措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有赖于中科院此前已通过多年探索,为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邓麦村介绍,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中,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完善院所两级治理结构,大力改革项目管理、资源配置、科技评价等,把能够下放的管理权限尽量下放,把能够简化的流程环节尽量简化,科研人员已经尝到了“轻装上阵”的甜头。

“放就是要尽量放权,管就是监管要到位。不能把权力一直攥在手上,但也不能轻易‘大撒把’。必须在管理制度的框架内做好服务,而不是无原则地去服务。”邓麦村说,“之前的改革实践已经证明,绝大部分科技人员都会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框架内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我们要充分相信他们。”

谢鹏云向半月谈记者介绍,中科院各研究所的人力、资金、科研基础条件资源配置及相关管理流程,都可以通过网上系统实现监管。

据悉,接下来,中科院将把“少跑一趟、少等一天、少签一次”作为每一项改革的具体目标;把科研人员满不满意、受不受益作为检验工作的主要标准;向繁文缛节开刀,改进督导检查方式,让科研人员的“自由度”得到稳定可靠的保障。

激发新动能,一切为创新

为科研人员“松绑”,在管理上做减法,在服务上做加法,做到机构流程精简、监管服务增效,才能为激发创新活力清障。

正如邓麦村所言,科学研究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只有允许科研人员自由畅想、大胆探索,创新的火花才能自由迸射,而绝不能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研工作,用死板的制度框定研究活动。事实上,被繁琐而不透明的管理制度干预的科研,容易异化为争“帽子”抢位子的名利游戏,行政歪风因之污染科学净土。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统。”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副主任程家瑜认为,我们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统,让创新动能持续迸发。“当科技工作者们轻装上阵,攀上高峰的日子还会远吗?”(半月谈记者 胡喆 李昨非(实习生))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