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重庆綦江:走好乡村振兴“五子棋”

2019-01-28 09:47
来源:半月谈网

通讯员:覃宁波

重庆市綦江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聚焦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统筹抓好改革、科技、市场、组织、群众“五大力量”,有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奏响了一曲新时代新农村的交响乐,一幅充满活力的“三农”新图景跃然眼前。

产业兴旺“强底子”

一群游客在柑橘园内边摘边吃、拍照发抖音,玩得好不高兴。深冬的一个周末,位于重庆市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的华懿家庭农场,出现了这样的一场情景。从重庆主城开车前来采摘柑橘的李先生说,周末带着家人朋友来采柑橘、挖野菜、吃农家饭,逃离了城市的喧嚣,好好体验了一把乡愁。

依山而建的果园,黄橙橙的果子挂满枝头,远远望去,好像给大地披上了一件金黄的衣裳。农场主王茂雨介绍,果园投产8年来,从未运出去销售,都是游客进园采摘。

一个果园带来了一群群游客,也带去了一个乡村发展的思路。村民就地转型,开办农家乐、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自己当老板。政府引进一批企业入驻,搞规模化、特色化种植,并与文化深度融合。从单纯的采摘到观光休闲、体验农耕文化、科普教育,休闲农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发展。

“既美了乡村、吸引了人气,自然增加了群众的收入。”永城镇中华村第一书记杨义介绍,去年中华村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人居纯收入同比增长1657元。

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綦江区将20个街镇302个行政村分为2个示范镇、7个示范村、40个重点村、255个推进村,按照示范镇(村)“主题突出、示范引领”,重点村 “重点突破、各具特色”,推进村“全面启动、夯实基础”的思路,整体推进全区乡村振兴,2018年成功申报全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入选“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特色村庄1个。

一年四季,綦江区每季均有不同主题的旅游养生季活动,踏青赏花、休闲避暑、文化养心、品味年俗,一个个内容丰富的活动,特色突出,让綦江的乡村成为人们想来、想留、想念的地方。2018年,綦江区累计接待游客 1275.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3 亿元,同比增长21.4%、 39.5%,乡村游占据了主体。

乡村美了,外来的人更多,生态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决不能牺牲环境来搞发展,也不能破坏了乡村环境影响发展。綦江区打出一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面源污染专项治理、山水林田湖(库)草系统治理“组合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9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让綦江的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家住在景区、家门口工作,一年也能赚10几万,比以前的日子好多了。”綦江区郭扶镇龙泉村村民陆久军曾在外地打工,现在建起了军宏生态农庄,再也不想外出了。

振兴文化“强里子”

年过古稀的农民巫世华做梦也没有想到,握了一辈子锄头的手,还能拿上画笔卖画增收。

巫世华所在的村子是綦江区永新镇上厂村,曾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产业薄弱,村民们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2010年始,由政府提供土地,设定入驻标准,邀请艺术家们自筹资金修建工作室,一楼展厅常年展出艺术家的作品,免费供游客观赏。

长厂村的村民,从艺术村建立之初,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打工挣钱,建成之后帮助艺术家管理工作室、销售土产品增加零收入,还有不少村民借机改造房屋办“版画农庄”、“版画农家乐”,走上赚艺术村游客的钱的道路。更值得称赞的是,政府建立上厂村农民版画创作室,组织艺术家就地培训村民创作版画,通过销售版画增加村民收入,让村民真正吃上“艺术饭”。两年多的时间,10多名村民创作版画300多幅,9幅作品参加了市级展览,12件作品被三峡博物馆和重庆美术馆收藏,村民周志厚仅半年靠版画收入近7000元。

如今的上厂村,已建成26个艺术家工作室,加拿大馆、亚洲版画馆、中国版画文献馆等12个国家(地区)艺术馆,层层叠叠的铺在山间田野,绿水青山间洋溢着艺术的气息。上厂村的名字已开始被人遗忘,人们都亲切的称他为艺术村。

改变的不只是村名,重要的还有村民精神状态的变化。“以前,村民家中闲置的猪槽、磨石、碓窝、泡菜坛等,都是杂乱无章的随意乱堆。”艺术村村长李毅力介绍,现在不一样了,村民也仿着艺术家的做法,将闲置、废弃的家具利用起来,栽花种草,做成景观,扮靓房前屋后。

村支书蔡春其介绍,过去,上厂村村民主要靠种庄稼创收,农闲时就是打牌,村民间时常发生矛盾纠纷。现在,村民依靠艺术村增加了收入渠道,闲时都跟着艺术家学版画,村民精气神提振起来了,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古剑山艺术村,通过文化让村民变“文化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文化振兴带动了乡村振兴。下一步,綦江区准备将艺术村模式在全区有条件的镇村进行推广。

三治融合“铺路子”

在重庆綦江区,有几千人的“和议员队伍”、“平安嫂队伍”、“红魂劝导队”、“文明劝导员”等分散在村居,将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为乡村治理开辟了一条新路。

走进綦江区最偏远的小山村石壕镇万隆村,这里与贵州相接,一栋栋红墙青瓦的楼房点缀在海波1200米的山里,一小队带着臂章的队伍在村里串门入户,收集了解情况。

村党总支书记穆文彬介绍,村民以前比着办酒席、讲排场,部分低保户送了人情钱缺了生活费。怎么办?

总支来引导、村民自出招。村里多次组织召开社员大会、数十次村民小组会,打电话、发微信等方式与外出务工人员沟通,使治理滥办酒席工作知晓率超过95%,支持率达到90%以上。

去年初的村民大会上,全村1000多村民集体投票通过了新的《村规民约》,并庄严的签下了名字。同时,还成立了一支由村干部、党员、退休教师、乡贤等组成的“红魂劝导队”,进行劝导、监督和惩戒。去年3月,万隆村新的《村规民约》正式实施,再也没有出现一起违规大操大办情况。

国无法不立,民无法不治。村民富了,但矛盾纠纷仍然很多。由于在占地补偿方面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新盛镇村民李应池开始并不同意修公路。“分钟法律室”两级和议员了解情况后,立即开展工作,稳定李大姐情绪,让她从思想上先认同修路,但补偿款一直有分歧。

于是,新盛镇党委书记朱鸿叫上熟悉业务的干部、带上相关法律法规,上门到村民李应池家召开院坝会,将李应池家中因修公路占地补偿的法律法规讲清楚,最终李大姐心服口服,同意了补偿方案,支持了公路建设。

去年,綦江区成了“分钟法律室”,实行基层矛盾纠纷三级合议制度,一级合议主要是以德化解矛盾、二级合议是搭建群众自治平台、三级合议依法治理。

目前,綦江区已建成92个,和议员达到1945名,化解矛盾纠纷成功率100%,“分钟法律室”三级合议制不仅锻炼了基层干部的能力,提升了党组织战斗力和公信力,真正实现了自治德治法治有机融合,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治理效率,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责任编辑:刘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