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秦巴深处 “生态+”扶贫让青山真正变 “金山 ”

2018-12-04 09:3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是享了政策的福。我有信心,日子有奔头,心里很踏实!”44岁的农民张志奎告诉记者。张志奎曾是陕西省宁陕县筒车湾镇油坊坪村的贫困户,一家4口人原来的生活主要依靠3亩多地和打零工一点微薄的收入。

如今,张志奎是当地的生态护林员,这是县里安排的扶贫公益岗位,一年工资收入7000元。像他这样的生态护林员,在宁陕县共有837个。除了这份工资,张志奎还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用无息无抵押的“脱贫贷”5万元发展了天麻、猪苓和食用菌种植。

张志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天麻约3000平方米,每平方米收获10斤,按每斤10元的市场价,光这一项每年收入就不菲。“要说还是政策好,有干部帮扶不说,政府还给我们找好了销路。以前搞贷款有门槛,还要有担保人,现在都不需要了。”张志奎说,“过去干部常见不到人,现在好几个联系一个贫困户,办实事多了,交流也多了。”

张志奎一家去年底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今年初,他花了8万多元买了一辆面包车,用于发展生产和跑运输。

宁陕县位于秦岭南坡腹地,集贫困地区、重点林区、主体功能生态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于一身。县域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0.2%,历来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宁陕县林业局局长卢益建介绍,过去靠山吃山,全县曾有108家林场,从事木材加工等相关行业近3万人,被称为“木头经济”阶段。后来,宁陕又利用山里丰富的铁矿、金矿、钼矿还有大理石矿,走矿产加工的路子,全县有60多家矿点,大型铁矿钼矿厂有30多家,进入“石头经济”阶段;“石头经济”因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且不可逆转,在《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出台后,宁陕经济再次转型,逐渐摸索了一条“生态+”的发展路子。

2016年,宁陕县被确定为陕西省首个生态脱贫示范县,县里利用特有生态优势,形成立体式产业布局,走出了良性发展之路。县里制定了长期产业发展计划,巩固提升板栗、核桃、食用菌三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林麝、梅花鹿、中峰三大养殖产业和天麻、猪苓、魔芋三大种植产业。

“山上建园、空中养蜂、林下种药”。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设高标准核桃园11.7万亩,板栗园21万亩,发展林下天麻、猪苓等药材9.97万亩,年发展食用菌1000万袋,年产天麻、猪苓等中药材1万余吨,生态产业覆盖全县70%以上农户和有发展产业能力的贫困户。

2018年,宁陕县出台了《扶持组建森林经营管理专业合作社实施方案(试行)》,新组建森林经营管理合作社9家,带动了553户农户,其中295户为贫困户,每户每年平均增收3600元。县里还与阿里巴巴、京东集团签订了电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全县60%以上的贫困村农林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交易总额达1亿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卢益建说,在生态护林员岗位上工作的贫困户不仅要掌握一门林业致富的技能,政府还引导他们把不低于40%的工资用于发展产业。“我们每季度都要对护林员进行集中培训,并且会根据护林员的技术需求来调整培训的课程。”

如今的宁陕县积极探索“生态+”扶贫的实践样板,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打出四张牌:“生态+政策”“生态+就业”“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把生态扶贫作为治本之策,通过释放生态红利,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贫困户的“金山银山”。

(记者王钊)新华社西安电


责任编辑:刘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