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一个小山村的“文化自信” ——临沂市兰山区玉平社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 实践与探索

2020-07-10 18:24
来源:半月谈网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没有乡村文化的自觉自信与繁荣兴盛,就难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如何发挥文化振兴的引领与推动作用,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与文化条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与重要课题。

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玉平社区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下好文化振兴“先手棋”,聚力文化兴村、文化育人、文化惠民,推进文化发展与乡村产业、生态文明、村风村貌、组织建设、基层治理等统筹协调,同步提升,实现了“华丽转身”。社区先后获评“国家森林村居”“省级美丽乡村”“省级文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典范。

正文

文化兴村:从“小愿景”到“大梦想”

玉平社区背依铜壁山,原名山南头村,云泊河与茶山灌渠环绕村庄,社区现有居民218户、626人。过去是个贫穷、封闭、落后的小山村,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村里的读书人寥寥无几,全村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村民文化素质不高,村风不好,“村里的年轻人找对象都成问题”。1982年,刚刚上任的党支部书记王世学深切感到,要想拔穷根,改变落后面貌,必须从村庄文化建设和村民文化教育抓起。让村民有文化、让村庄有“文气”,成为玉平社区推进文化建设的最初愿景。从那时起,村里对每年新考上大学和中专院校的学生进行通报表扬和物质奖励,社区逐步形成了兴文重教的良好风尚。

伴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玉平社区对文化振兴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更高的追求:树牢大文化理念,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时代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不断提升社区文化软实力,夯实服务发展的硬支撑,着力打造充满文化气息的“玉平山居图”。

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社区积极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建起了村史馆、孝文化长廊、家风家训文化墙、传统文化宣传街等,延续文化根脉,丰盈文化内涵;针对红色革命文化,社区专门建立了沂蒙精神专题展馆,充分发挥沂蒙精神对党建的启示作用,着力推进党建文化建设,社区21名党员主动“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自觉传承沂蒙精神,认真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关系,夯实了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针对时代先进文化,社区统筹文化与环境,文化与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绿化了铜壁山和云泊河,打造了山青水秀的生态大环境,同时对社区所有街巷进行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实现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先后建成50个蔬菜、花卉大棚,推进了生态农业发展。

以文化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社区不等不靠不要,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社区集体花卉大棚每个大棚年净收入4万余元,让集体增收增益,有钱办公益事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社区申请承办了第二届白沙埠镇洋葱文化节,扩大了优势产业的市场影响力,提高了周边村民的收入,文化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社区居民精气神十足,各显神通,百业兴旺,有跑运输的、经商的、干建筑的,都小有成就。社区家家户户都有私家车,有的还有两三辆,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3.3万余元。玉平社区村口有一副显眼的对联:“绿水青山宜居地,人民幸福感党恩”,就是玉平人心声的真实写照。

文化育人:从小乡愁到大情怀

推进文化振兴,玉平社区抓住“以文化人、以文铸魂”这个根本和关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握好文化与文明、文化与价值观、文化乡愁与家国情怀的内在统一,扎实推进乡村道德与乡风文明建设。

培树新时代乡贤。社区依托村史馆、道德讲堂、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潜移默化地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创新开展“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礼乡贤”等评选培树活动,用乡村记忆、乡贤文化、美丽乡愁滋养人心、立德树人。社区走出去的消防战士闫正连1989年在扑救青岛黄岛油库油罐爆炸火灾中,因掩护战友撤离,壮烈牺牲,被中央军委、国务院授予“灭火战斗英雄”荣誉称号,颁发一级英雄模范奖章。他的妻子独自把儿子抚养长大,一直没有改嫁;父母亲30多年来从未向政府和社区提出任何要求,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年迈的老父亲坚持要捐款,他动情地说:“抗击疫情是国家的事,也是大家的事,俺表表心意”。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心系国家,为国情深,玉平人就用这种最朴素的方式涵养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倡树良好家风。玉平社区所在的白沙埠镇是“孝圣”王祥故里,孝文化源远流长。社区以弘扬孝道文化为突破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孝文化以新内涵,积极倡树文明家风,传承良好家训,推进家庭美德建设。玉平社区王姓居民多,他们引以为傲的琅琊王氏家训就写道:“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此五者,立身之本。”各家各户整理晒出的家训,成了他们为人处世的自觉遵循。自2005年起,社区连续14年开展“最美家庭”“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居民邵常彩的大伯哥去世、大伯嫂改嫁,留下了年幼的侄儿,邵常彩如对待亲儿子一样的担负起抚养教育侄儿的责任,直到侄儿考上大学、成家立业,邵常彩被评为白沙埠镇“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形成了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良好家风。

厚植淳朴村风。社区坚持以家风带村风促民风,一是开设道德讲堂,进行“四德”教育宣讲,身边人讲身边事,让大家知是非明道理。二是表彰先进典型,对入选的“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道德模范”等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奖励,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集中长时间展示,让大家学有模范,做有标杆。三是梳理完善了村规民约,编写了移风易俗三字经,大力提倡移风易俗,摒除陈规陋习,形成了婚丧嫁娶文明新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看人,户看户,这些做法,弘扬了正气,传播了正能量。得益于社区良好的乡风民风,多年来,社区没有发生一起治安案件,几乎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为周边的村民所称赞。

文化惠民:从小广场到大舞台

突出文化民生建设,玉平社区坚持文化阵地建设与文化活动开展相结合,“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满足文化需求和提升文化品位相结合,不断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围绕文化阵地建设,社区建成了占地6600平方米的玉屏盛世广场,同时配套建设了聚贤阁、清风厅、篮球场、棋牌室、农家书屋、妇女儿童之家、健身广场等,充分满足了群众的文化健身娱乐需求。围绕文体活动开展,社区积极组织和承接上级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惠民消费季、文化汇演展演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和调动群众广泛参与文化活动,2007年社区建成文化广场后,群众自发扭起了土秧歌,社区因势利导,及时聘请城里的专业舞蹈老师教群众学跳广场舞,形成了长年开展活动的广场舞队伍。2017年社区参加了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举办的全省广场舞大赛,成为唯一一支来自农村的代表队。围绕文艺精品创作,社区组织创作了《玉平记》《玉平社区之歌》《玉平史馆赋》等文艺作品。其中,《玉平史馆赋》中写道:“山南兴旺兮,玉平春风。村史三百载兮,沧海桑田。能工巧匠多兮,规矩方圆。田人贵本兮,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样的文化作品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信,也提升了社区的文化品位。

启示与思考

乡村文化振兴是系统工程、铸魂工程,也是民生工程。玉平社区作为一个普通的小村落,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务实举措与创新路径,给我们以有益的借鉴与思考,主要有以下三点。

1、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发挥好铸魂引领作用。玉平社区通过文化建设,推动和服务农业转型、村庄善治和人才汇聚的生动实践,充分印证乡村文化振兴是推进农业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基础,是实施乡村人才战略的重要条件。要准确把握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作用与丰富内涵,着力构建有品质、有活力、有温度、有情怀的新时代乡村文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2、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玉平社区立足发展规划、村庄规模、经济实力、人文环境、群众需求、文化传承等现状,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不图“高大上”,不急于求成,着力在务实管用、长期长效上下功夫,取得了久久为功的良好成效。启示我们乡村文化振兴要把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起来,不搞一刀切,不能“短平快”,要立足实际,既留住“一片乡愁”,又传承创新乡土文化,在立足当下、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中谋划和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构建长效机制,追求长期效应。

3、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把握好为民靠民原则。玉平社区在推进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尊重并保障村民的文化权益,同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激活了乡村文化内生动力。这说明,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以人为本,既要为了群众,又要依靠群众,要把文化民生建设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构群众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让群众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唱主角,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中共兰山区委党校  董业东  李娜)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