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绿色产业融合发展托起沈坝镇百姓小康梦

2019-01-04 16:53
来源:人民网

\

汉滨区沈坝镇党委书记陈光胜介绍,近年来,沈坝镇注重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围绕“社区+园区”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辣椒、高山冷水鱼、莲藕、蚕桑、野鸡、中药材、猕猴桃、葡萄、西瓜、芋头、皇菊等高山有机农产品,实现了一村建一园,一园兴一业,一业富一村,初步实现村有经营主体带动,户有增收项目,为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

图为陕西省安康市人大主任陈勇,市人大秘书长吴少华,汉滨区委书记王孝成,区人大主任李森文等一行,赴汉滨区沈坝镇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陈勇一行先后走访了沈坝镇红花村、中心社区等部分贫困户,实地查看了住房安全保障、社区工厂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工作的进展情况。鼓励贫困户坚定信心,自力更生,稳步脱贫;人大组织要强化代表联络服务,有效地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践行责任担当。(王开成)

\

图为安康市汉滨区委书记王孝成一行,赴汉滨区沈坝镇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王孝成先后走访了沈坝镇小沟村、中心社区等部分贫困户,要求沈坝镇把做强产业做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牢牢守住“发展底线”,又牢牢守住山青的底线、天蓝的底线、水清的底线和地洁的底线;践行出了乡村一二三产业绿色融合发展路子,让“绿色”成为“小康梦”的“底色”,用“绿色融合发展”托起百姓“小康梦”。 (王开成)

\

\

汉滨区沈坝镇,一镇跨两县五镇,全镇1.3万人,分散居住在秦岭南麓113平方公里谷壑里。这里,交通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25度以上的耕地达到83.28%,是当地最贫穷的革命老区之一。

然而,日前记者走进沈坝镇采访时发现,村组公路通了,村容村貌变美了,革命老区正以日新月异的变化,亮出迷人的色彩——

碧水蓝天马头墙,高尚社区美又靓;

盛开荷花映农庄,六畜兴旺鼓钱囊;

果桑药产业崛起,三产经济正茁壮;

村头建起小工厂,门口务工喜洋洋。

汉滨区沈坝镇党委书记陈光胜介绍,沈坝镇贫困发生率高,贫困人口占比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脱贫任务重,返贫风险大,抗灾能力弱。近年来,坚持绿色产业融合发展原则,坚守生态底线,筑牢绿色产业扶贫屏障,让百姓凭借青山发财,依靠绿水致富;让“绿色”成为“小康梦”的“底色”,用“绿色发展”托起“小康梦”。

■携智叟共立愚公志,同心移“贫”换思想。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实现真正脱贫,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文化自信,最深层次的自信;文化自觉,最长久的自觉。

沈坝镇书记陈光胜介绍,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沈坝镇注重以文化人,筑牢农村文化之基,补足信仰精神之钙,引领脱贫发展之舵;开展道德评议,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激发贫困户自主脱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以文化人,营造新民风,立“愚公”志。

沈坝镇按照“六个精准”“七个一批”的要求,认真开展调查摸底,确定精准扶贫建档立卡1688户,4184人。

扶贫先扶德,立“愚公”志。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面对4184名的贫困人口,扶贫干部与贫困户,同立愚公志,携手“智叟”(懒汉)同心协力,创新文化扶贫模式——

第一、党建+引领是关键。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沈坝镇紧扣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思路,着力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全面整合“四支力量”,出实招,下实功,提升干部综合素质,持续转变干部作风,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第二、落实扶贫政策是前提。

脱贫攻坚成效好不好,关键要看政策是否得到落实。否则,再好的脱贫举措,都无从谈起。

沈坝镇大力宣传汉滨区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移民搬迁等各项扶贫政策,让贫困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始终把脱贫攻坚质量摆在首位,贫困户、贫困村按照计划,全面对标“两不愁三保障”,逐村逐户进行分析研判,确保贫困户各项帮扶政策全面兑现到位,对“标”退出。

第三、开展道德评议是基础。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

依托村级农家书屋、道德讲堂、广播、远程教育等,广泛开道德评议会,通过正反典型事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领全镇群众积极践行“诚孝俭勤和”,学家规、树新风,形成社会强大正能量,激起群众主动脱贫的志气;最终实现由被动型“要我脱贫”到主动型“我要脱贫”的根本性转变。

建立“民风积分超市”,通过道德评议、民风积分评议开展榜上亮德、反面曝光、帮教转化等活动,让民风积分超市真正服务群众,送温暖,送志气,送信心。

——架起科技桥,让贫困户富脑袋又富口袋。

依托村级农家书屋、道德讲堂、广播、远程教育等,发挥科技服务的作用,让贫困群众在这里找到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扫除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立足镇村农家书屋,建设农家书屋作为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农家书屋建设覆盖全镇所有贫困村。充分发挥农家书屋惠民、利民的作用,为农户提供精神食粮,科技致富信息。

同时,组织农技人员及一些“土专家”“田大户”“合作社”,成立了“现场交流会”,促使村民在精准培训、科技书籍或现场交流会上,找到了致富路;不仅 “富口袋”还“富脑袋”。

■“兜底”保民生,“输血”强基础设施。

扶贫先扶志,扶起了冲天干劲。但脱贫攻坚不能光凭一腔热血,还得找对贫困痛点,精准发力,这样才能长久地让老百姓满意。

沈坝镇最大痛点,就是基础设施落后。

沈坝镇钱广镇长介绍,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沈坝镇立足自身实际,针对特殊人群,“兜底”实现全覆盖;基础设施建设,“输血”实现全覆盖。

——特殊人群政策,“兜底”实现全覆盖。

用足用活脱贫政策,打通医疗、教育、生态、养老、低保、助残“六保障”措施。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特殊人群补贴等政策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98%,新农保参保率达95%。

——基础设施建设,“输血”实现全覆盖。

2016年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抢抓陕南易地搬迁机遇,规划了元潭社区占地50亩,建筑面积35405㎡,安置402户;规划了中心社区二期;枫树河桥当年六月份竣工,实现了全镇搬迁560户2128人。集镇老街1.5公里进行了综合改造,增强了集镇的承载力、辐射力、吸引力。

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河长制”,实行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立足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抓好了沈涧沈双公路沿线、集镇老街、中心社区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成功创建了市级卫生镇。

2017年,大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筹集资金200多万元,高标准建成两个村级活动场所;完成了沈坝镇学生公寓楼建设项目;扩建卫生院;落实派出所迁址并对外办公。

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村清洁工程全覆盖。以“河长制”为抓手,以环保法律法规、环境警示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地开展系列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实施了河道疏浚工程,提高了河道的水质;实施了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2018年,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村组道路39公里,沈张公路提升改造12公里;完成敬老院“一院两制”和沈坝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沈坝中心社区二期工程和元潭社区建设竣工, 219户804人搬迁计划全面完成。

着力办好民生实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了国家“双高双普”验收。

——精准扶贫有准头,稳步如期脱贫摘帽。

沈坝镇人大主席魏铁牛介绍,一味简单输血“脱贫”,治标不治本,帮扶效果很难持久。沈坝镇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认真落实各项帮扶政策的同时,创办社区工厂、发展增收产业等措施,引导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三年迈出了三大步。

2016年“输血”与“造血”并重,稳步推进全镇精准扶贫工作。小沟村率先通过了第三方评审,按期实现了摘帽,脱贫337户939人——

围绕小沟、西元村两个村脱贫摘帽村,新建了标准化卫生室、活动室、文化场所;修建了17.4公里的水泥路、产业砂石路9公里、便民桥3座、5处安全饮水工程;通讯和电网升级改造全面完工;改厨改厕和院坝硬化200户;旧房提升改造31户。

2017年,为了确保易地扶贫变迁贫困户搬的进、稳得住、能就业,沈坝镇出台优惠政策,引进了一家社区电子工厂入住沈坝中心社区,给贫困户搭建就业平台,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

更重要的是解决部分贫困户“小钱看不上,大钱挣不来,不如麻将搓两牌”的错误思想,动员搬迁贫困户踊跃到社区工厂就地就业,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多措并举,实现了西元村脱贫销号,2017年全镇减贫85户292人。

2018年,沈坝镇注重培养贫困户的发展能力,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围绕“社区+园区”发展模式,鼓励贫困群众大力发展辣椒、高山冷水鱼、莲藕、蚕桑、野鸡、中药材、猕猴桃、葡萄、西瓜、芋头、皇菊等高山有机农产品,实现了一村建一园,一园兴一业,一业富一村,初步实现村有经营主体带动,户有增收项目,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扶贫举措,2018年实现元丰、富田、沈坝社区3个贫困村脱贫摘帽,1024人脱贫。

■三产融合发展,富民强村托起“小康梦”。

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关键还要依赖产业发展。沈坝镇老百姓一直以种植“三大坨”(玉米、水稻、红薯)为主,效益低下,不但发不了财,连脱贫都无法保障。

沈坝镇书记陈光胜说,产业发展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基础所在。新时代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为产业兴旺提供动力支撑,产业扶贫才能持续发力。近年来,沈坝镇以“互联网+精准扶贫+农产品上行”为切入点,通过对接农产品上行促进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强化支柱产业链,培育特色产业链,巩固传统产业链,发展现代服务产业链,探索开发生态旅游产业链。成功地让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让农民劳动就业嵌入到全产业链,让家庭经济融入于全价值链,让农民收入体现在全利益链。

——核桃市场融合为导向,强化支柱产业链。

沈坝镇是“北山核桃”的中心产区之一,已有近1000年的核桃种植历史.具有个大皮薄、种仁饱满、色泽鲜艳、人口香脆的优良品质。

近年来,沈坝镇确立了“利长远、可持续”的政绩观,高度重视农业转型升级,在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培育和打造核桃产业上下功夫;立足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以召开推进会、点评会为载体,提出“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工厂,山外拓市场,科技创高效”的总体发展思路,不断发挥沈坝镇核桃产业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实现差别化、品牌化发展,提升比较效益、综合效益。

目前,沈坝镇核桃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原有万亩核桃园区,长势喜人;又新栽优质核桃4000亩;镇内投资建设核桃深加工企业1个,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式生产体系。成为汉滨区北山最大的核桃加工、销售集散地,北山最大的优质核桃示范基地。

——三产纵向融合为支撑,培育特色产业链。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农业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服务等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沈坝镇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中药材1000亩、大棚蔬菜500亩、魔芋3000亩、甜杆100亩,养蜂500桶。

同时立足这些产业,注重增强数字化思维,在田间地头布控大宗农产品上行团队,衔接线上供需信息精准匹配之后的服务环节,全程调度验货、集货、收货、分级、装卸、配车等一站式服务,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纵向融合发展,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农业产业链增值能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产业结构融合为引领,巩固传统产业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产业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沈坝镇以绿色发展引领产业融合,节约集约优化畜牧、蚕桑传统产业结构布局,推动畜牧、蚕桑产业从种养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副产物利用无害化。

近年来,沈坝镇畜牧业以壮大陕南白山羊特色养殖业为主,猪、牛、鸡等养殖为辅,发挥大户、千头场示范带动作用。发展林下养殖大户30户,巩固年生猪出栏达到2万头以上,羊年出栏1万只以上,牛年出栏2000头以上,林下养鸡3万羽以上,饲养野鸡3000羽以上。

沈坝镇林果产业,栽植拐枣3370亩、板栗500亩、桑园2100亩、桑园面积500亩,提升老桑园2100亩,年发蚕种超3000张以上。

沈坝镇以绿色发展引领,让畜牧业林下养殖产生的粪便等农家肥料,送进套种农作物的桑地;无公害的农家肥促使桑叶和农作物提高了产量和质量;高质量的桑叶养蚕,蚕粪和高品质的农作物产品又是畜牧业的优质饲料。

通过产业结构内部调整、融合,推进了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形成了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促进了农业资源节约利用、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实现了畜牧、蚕桑产业产品内部循环融合,构建产业绿色发展的生态链、产业链、价值链,让绿色成资源、有价值、可开发、增效益、促增收。

——多业产镇融合为动力,发展服务产业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

沈坝镇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和农业产业园区,实现高效种养业、纵向延伸产业、横向配套产业的分工协作和有机链接,培育发展多业态复合型融合发展。

近年来,沈坝镇坚持“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发展路子,镇上分别与安康睿智集团和万亩核桃园区、千亩荷花园区、村上专业合作社签订了精准帮扶框架协议。

安康睿智集团在沈坝镇投资成立林果、蔬菜、畜禽养殖三个专业合作社,建设冷藏库一个,引导贫困户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增加收入,为增收越线奠定基础。

同时,大力扶持个体工商户、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服务产业,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做好产镇融合文章。

——三产横向融合为目标,开发农旅产业链。

新时代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本目的是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沈坝镇注重拓展农业多样功能实现一二三产业横向融合,重点是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创意、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利用农业新的附加功能,拓展农业增效增收空间。

近年来,沈坝镇莲藕做文章,打造了千亩荷花观光园,走出了农旅融合发展的典型样本。

同时,整合旅游资源,深入挖掘“革命老区镇”和崔八娃文化内涵,充分依托境内“三龙潭”、石家大院、莲花池等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培育饮食文化,提升农家乐服务水平。

沈坝镇开发农旅产业链过程,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把维护好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绿色,全面小康的“底色”。绿色小康,才是人民群众满意的小康、认可的小康,才是无水分的小康。汉滨区沈坝镇脱贫攻坚战和镇域经济,牢牢守住“发展底线”,又牢牢守住山青的底线、天蓝的底线、水清的底线和地洁的底线;践行出了乡村一二三产业绿色融合发展路子,让“绿色”成为“小康梦”的“底色”,用“绿色融合发展”托起百姓“小康梦”。

汉滨区沈坝镇,靠“绿色融合发展”托起百姓“小康梦”,这是乡村振兴的好样本。(王开成 )

责任编辑:郝娴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