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未来工农城乡关系这样子,一片新蓝海

2020-11-13 09:21
来源:半月谈网

苏红键

游客在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的“笑脸墙”前留影-万象-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是对中国工农城乡发展远景目标的描述,与以往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城乡分割的发展特征相对应,与近年来关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的表述一脉相承。

这一提法,也与《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除”相呼应,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必然从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辩证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工农互促”意味着在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的同时,强化“以工补农”,以工业发展带动农业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带动工业、农业智慧化融合发展;

“城乡互补”意味着在乡村为城市提供生活资料、生产要素、生态环境支撑的同时,强化“以城带乡”,促进城市人才、资本、技术等返乡入乡,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

“协调发展”意味着通过“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实现工农协调、城乡协调,进一步实现更广义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步推进;

“共同繁荣”意味着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城乡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政治的全面繁荣,促进城乡居民福祉增进和均等化,全面消除贫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可见,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通过“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形成“协调发展”格局,最终走向“共同繁荣”。

总体而言,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促进乡村振兴与城镇化联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各类要素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近年来,伴随中国城乡发展战略的调整,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作为衡量城乡关系的核心指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逐年降低,从2013年的2.81降到2019年的2.64。从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看,2019年,工资性收入贡献最大,占比41.09%,且呈现逐年提高的态势;经营性收入贡献约35.97%,占比逐年降低;财产性收入占比很小,近年来稳定在2.35%左右。

这一城乡居民收入特征,正好反映了在中国城乡关系不断改善的同时,当前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点难点所在:一要处理好引导外出务工和鼓励返乡创业就业的关系,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二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资源和资产的资本化,有序引导资本入乡,加快实现城乡土地统筹利用;三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据估计,中国城镇化率将在2035年达到75%左右、进入稳定阶段,这意味着中国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或转化还将持续10多年。未来这段时期的乡村振兴,将是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未来这段时期的城镇化,也需要是确保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高质量城镇化。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形成,将带来一片新的发展蓝海,为个人发展,尤其是青年人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一方面,农村的青年人可以顺应城镇化潮流,走向城市,享受高水平的教育、医疗等服务;另一方面,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人才,城市青年和乡村留守青年可以抓住乡村振兴风口,在乡村发展中涂画人生的色彩,实现个人价值。(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常磊

热门推荐